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122850

        财富,从未如此近在咫尺,呼之欲出;

  风险,从未如此潜伏暗藏,一触即发。

  2008年,哪些机遇成就辉煌故事?

  2008年,哪些产业风险不可不防?

  38个产业方向— 我们,何处突击?

  策划: 本报编辑部

  TD-SCDMA:悬念迭出好事多磨

  TD受政策及奥运会举办双重力量的强力支持,正表现出诱人的市场前景。但是,TD复杂的变数,提示厂商要随时灵活变通。

  2007年,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在国资委的统一部署下,联合大规模启动TD-SCDMA试验网,给中国3G产业带来了第一波真实的商业机会,承诺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提供基于TD-SCDMA的3G业务,更是利用奥运会这一难得机遇,将TD-SCDMA的发展直接推向一个高潮。

  临近2007年末的时候,国务院原则上通过的《下一代宽带无线移动互联网计划》,将中国的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首次在时间表上进行了详细描述,由此可见国家对大力发展电信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电信技术的决心。可以预想,在2007投资了267亿元人民币之后,2008年投向TD-SCDMA的资金将更多,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将由此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另外,从当前一些业界消息上看,2008年春季中国联通分拆的可能性极大,但是中国3G牌照下发的可能性不大,即使主要运营商“四变三”之后均拥有全业务牌照,获取3G牌照的时间也并不一定一致,TD-SCDMA很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先发优势,以免在和其他几种3G标准(WCDMA、CDMA 2000以及WiMAX)直接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目前看,最为可能的情况是,在开展“实验网建设”的名义下,直接将TD-SCDMA建设成为一张全国性覆盖的网络,而整体费用的投入,或将不仅仅是由中国移动自身投入,而极有可能是采用国家投资的名义,通过国资委进行划拨,以促进TD-SCDMA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发展。

  从通信设备和方案提供商的产业机会看,中国电信设备提供商在前期招标过程中,毫无疑问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国外电信设备商已经表示,随着网络建设的向前推进,特别是随着网络投入运营,运营商将更看重网络优化的实际能力和业务运营过程中问题的解决,而这将是国外电信设备和方案提供商切入TD-SCDMA产业的机会。同时,由于前期国外电信设备商大部分采用和国内电信设备商结盟的方式,进入到TD-SCDMA试验网中,例如阿尔卡特朗讯(在中国的代表是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和大唐电信的结盟,爱立信和中兴通讯的结盟、西门子和华为的结盟(鼎桥)、诺基亚和普天的结盟(普诺)等等,随着后期商业机会逐渐明显,在2008年是否会从结盟走向竞争,也将是一个重要的看点。有传言称,2008年华为极有可能和西门子放弃合作,另起TD炉灶; 而爱立信也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正在积极加强对TD-SCDMA的研发,力求早日形成完整的TD-SCDMA产品线。

  从商用前景看,2008年TD-SCDMA必然会按照当前信息产业部的允诺,在奥运会期间作为3G通信服务提供给奥运会,但是从目前来看,通过TD-SCDMA提供3G通信服务的象征或政治意义,将更大过于其商业意义。并且,尽管奥运会是推广3G各种业务的极佳机会,但是从时间表上看,TD-SCDMA显然已经无法赶得上这一轮商业机会,它更倾向于利用北京奥运会进行一次概念上的宣扬。

  WiMAX:技术领先部署积极

  移动WiMAX欲在中国乃至全球获得成功,必须等待市场需求、技术成熟度、频谱分配和生态系统等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WiMAX无疑是2007年整个通信业界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2007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球WiMAX峰会”汇聚了国内外多家主流运营商以及几乎全部的WiMAX产业链主要成员;10月ITU(国际电信联盟)无线通信全体会议投票通过WiMAX成为3G标准,更是将业界对WiMAX的关注和讨论热情推到了一个新高潮,预计这种热度将在2008年持续升温。WiMAX技术的崛起将为全球电信设备业、乃至传统的IT产业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

  事实上,众说纷纭的WiMAX是指基于IEEE 802.16标准的宽带无线接入城域网技术,它使用10-66GHz频段,最高可以提供75Mbit/s的传输速率,单基站覆盖范围最大可达到48Km。目前人们谈论较多的WiMAX技术主要是基于IEEE 802.16d和IEEE 802.16e两大标准,其中IEEE 802.16d是固定无线接入的空中接口标准,即通常所说的“固定WiMAX”。

  2007年国内运营商在WiMAX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2007年3月,中国联通召开WiMAX宽带无线接入试验项目鉴定验收会;4月,信息产业部有关人士透露,为迎接北京奥运会,2008年第二季度前,北京市将设置建设150个WiMAX基站,覆盖北京市90%的主要街道;中国网通也在积极测试WiMAX,包括固定版本802.16d和移动版本802.16e,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网通公司均已开展了WiMAX试点工作,其中广东网通的WiMAX无线宽带接入工程被称之为亚太地区最大规模的WiMAX项目;中国电信也在北方十省市积极试点、组织固定和移动WiMAX测试;中国移动则在湖南等省份进行了WiMAX商用试验。

  可以看出,运营商实际部署固定WiMAX较多,对于移动WiMAX则兴趣更浓。

  WiMAX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可以包括“最后一公里”接入、热点、蜂窝回程技术以及商业用户的企业级连接等。然而,由于标准成熟度、产业准备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全球运营商在固定WiMAX的企业级应用方面作出了比较多的努力,移动WiMAX的应用则刚刚开始尝试。

  目前,WiMAX在国内的企业级应用主要集中在固定WiMAX技术,参与部署的运营商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据了解,广东全省、湖南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目前都有固定WiMAX网络的部署,北京、黑龙江等省市也开始试验布网,主要为一些企业提供宽带接入服务。

  在移动WiMAX方面,由于涉及频谱分配等问题,目前国内的实际应用仅仅处于尝试阶段。2006年年底,湖北省人民政府与韩国三星电子公司签署了“无线宽带产业发展框架合作协议”,确定合作推动基于802.16e的WiMAX技术试用,定位专网及行业客户,主要应用是高速视频监控(如高速公路的巡警摄录)、流媒体视频直播等。

  业界显然普遍更看好具有移动性的802.16e技术,与固定WiMAX比它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但要想在中国乃至全球获得巨大的成功,则必须待市场需求、技术成熟度、频谱分配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问题都得到解决之后。

  统一通信:平稳着陆却含隐忧

  统一通信(UC)在2007年遭遇巨头热捧,2008年将平稳着陆进入实际部署阶段。但是,在一片美好的“蓝海”下面却暗含隐忧。

  随着思科、微软等主要厂商继续推进统一通信解决方案,UC概念在2007年火爆一时,预计2008年这一势头仍将持续。根据Radicati集团的估计,到2008年,全球统一通信市场的总价值将达到105亿美元。而Gartner的一份报告显示,2007年,80%的企业采购通信系统时将要求支持“统一通信”。

  业内分析表明,关键应用提供商将驱动2008年统一通信的部署,并从中获得商业机会。

  其一是企业软件提供商。 那些在企业桌面市场有很强的渗透能力和统治地位的企业软件提供商,如微软、SAP、IBM、甲骨文等,希望通过即时通信应用进入协作会话,并且把语音和视频附加到他们的协作解决方案中。

  其二是IP电话提供商,他们有着庞大的企业语音通信客户,并且把协作应用作为平滑扩展的战略,看作是IP语音系统的扩充,如思科、阿尔卡特朗讯、西门子、北电、Avaya等。思科是较早投入“统一通信”的厂商,不仅自身研发,更挥动资本的大棒大肆收购。

  其三是Web入口及即时消息供应商,包括QQ、MSN、雅虎、SKYPE、ICQ等,这些企业在企业桌面市场有很强的渗透和统治地位,拥有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体,可以通过统一通信作为协作会话,并且把语音和视频作为其业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其四是3G运营商。移动协作解决方案对于运营商、无线设备提供商、协作应用提供商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用户对协作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007年厂商的大肆宣传对用户已经起到教育作用,很多用户对将语音、传真、电子邮件、移动短消息、多媒体和数据等所有信息类型集合为一体的应用方式很感兴趣,但大规模的应用却远未到来。

  一方面,用户担心标准问题不可能马上得到解决。虽然参与统一通信市场的厂商都将IP技术视为未来技术的主流,但作为“统一通信”的基础设施,IP标准目前仍处于“分裂”状态。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不可兼容的专有代码: 思科用的是Skinny,3Com公司用的是H3,敏迪网络公司用的则是MiNet,而相对开放的SIP协议吸引的则是Avaya公司、互动智能公司、西门子通信公司等等。

  面对这种状况,企业客户担心在解决了内部的通信问题之后,跟其他应用不同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的客户或者伙伴之间的互联互通会成为新的问题。用户的担心给UC市场发出了不利信号。

  另一方面,在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用户特别担心安全问题。尽管一个融合的企业网能让企业的语音业务、数据业务甚至企业内部的ERP系统、CRM系统等应用起来更加有效率,但是,其中也埋藏了更大的安全隐患。有人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网络是分离的,病毒或是黑客只能袭击一部分系统,而如果将各种应用集成在一起,一旦被突破,受伤的将是全部系统。”如今,用户对多网结合的安全问题还持怀疑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UC的发展IPTV:曙光依稀步履蹒跚

  在广阔的市场前景的诱惑面前,IPTV受政策和技术的双重影响,不得不小心谨慎地避开巨大的市场风险。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到2007年11月,中国IPTV用户规模已达到114.2万户,与去年相比大幅增长110%。目前,国内IPTV用户目前主要集中在上海、河南、浙江和黑龙江等省市。

  另外,江苏、湖北、广东和宁夏等17个省份的IPTV也在积极的发展过程中,有望成为新的增长市场。据统计,IPTV已在全国21个省市进行了商用实验,国内取得IPTV牌照的4个厂商已经全部与电信运营商达成合作。据了解,中国电信在上海、福建等地除了成功地运营了广播电视节目之后,还提供了电视黄页、影视空间等增值业务,已经在相应受众中形成了收视习惯。

  从目前来看,IPTV在中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内IPTV用户的增长还没有形成坚实的支撑力量。但是,业内人士纷纷看好未来IPTV的发展。他们的观点是,受电信运营商宽带用户不断增长、奥运会今年召开的利好因素的刺激,到2010年中国IPTV用户将超过1000万户。从全球环境来看,业内专家认为,到2009年,全球IPTV设备和服务市场容量将高达440亿美元,同时IPTV用户将增长到5300万。

  IPTV的整个价值链包括节目内容制作提供商、SP/CP(增值业务提供商,如游戏厂商、证券商等)、电信运营商、设备厂商和最终用户等。其中,电信运营商主要负责业务的承载和服务;SP/CP提供基于IPTV综合业务平台的增值业务内容、自身增值业务平台及服务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IPTV是一条复杂而冗长的产业链条,从事相关产业环节的厂商非常多。据相关数据,2007年,我国IPTV新媒体收入大概在4亿人民币左右,整个IPTV产业已经引起国际资本市场的强烈追捧。

  IPTV受政策影响非常大,通过IPTV传送的内容仍将受到严格监管,并且电信运营商近期仍将不会单独获得运营牌照。目前,这些运营主体一般要拿到由广电总局颁发的运营牌照方可运营。广电部门共发放了4张IPTV牌照,拥有者包括上海文广、央视国际、南方广电传媒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上各牌照持有方在不同程度上已经与电信、网通等运营商开展了合作。但是,从目前来看,只有上海文广是在国内积极推进IPTV,而其他3家则落后的多。

  另外,IPTV的理想运营平台是跨越电信网、因特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系统的传输技术,而在国内,这三网是由不同的运营商进行运营。因此,要进行三网融合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要打破不同的利益部门的分立几乎是不可能的,IPTV到底是以IP(因特网)为主还是TV(电视)为主导并不非常明朗。

  另外,广电部门与电信部门的利益壁垒仍然无法逾越,而且双方在争夺市场上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广电在系统内大行推广数字电视,而且在2007年形势卓著,给IPTV推广形成强大的阻力。另外,广电部门还会用政策优势客观上形成电信IPTV发展的缓慢。

  从用户端来看,用户对IPTV的认可度不高,通过电脑收看电视节目还没有被广泛认可,在节目源上,限于成本因素,IPTV很难超越传统的电视。

  另外,IPTV本身由于技术复杂,有众多的技术标准没有统一,因此来自IPTV自身的困难也需要尽快克服。无论怎样,2008年IPTV仍然会在困难与希望中艰难前行。

  手机电视: 利益复杂前景扑朔

  目前在手机电视的传输标准上,众多的标准方案提供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而使手机电视在发展之初就陷入了重重迷雾之中。

  手机被誉为第五媒体,而视频则成为手机的杀手级应用,尤其是在中国3G将要上马的大背景之下,手机电视已经引起了国内相关行业的重点关注,因为相比于其他视频媒体,手机电视业务显示出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InformaTelecoms&Media预测,在未来5年内,手机电视市场将真正壮大起来。

  数据显示,至2011年全球手机电视用户将达2.1亿户,其中亚太地区将有9510万户,欧洲地区将有6870万户。

  此外,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时,中国手机电视将真正步入成熟发展期;到2010年世界杯之时,全球每13个手机用户中就会有一人使用电视手机收看比赛。

  业内认为,手机电视市场蕴含着巨大商机。据估算,到2008年中国整个手机电视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从采用数字广播网技术的手机电视运营商来说,目前国内持有合法许可并可运营手机电视的机构均属于广电运营商。

  到目前为止,持有牌照机构是:上海文广、央视国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4张全国牌照,以及南方广电传媒、北京电视台2张地方牌照。

  而对于采用移动通信网络的流媒体技术的手机电视运营来说,目前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均具有手机电视运营许可,另外还包括一些移动通信增值业务提供商(SP)。

  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移动增值业务,涉及的产业链结构复杂,用户需求等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在手机电视的传输标准上,众多的标准方案提供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而使手机电视在发展之初就陷入了重重的迷雾之中。

  目前手机电视的国家标准尚未正式颁布,仍处于制订阶段。已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手机电视技术标准提案包括:北京新岸线开发的T-MMB(信产部主导),清华大学的DMB-TH(由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发展而来),华为提出的CMB(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MBMS),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支持的、通信广播标准化委员会提出的CDMB。国标委已经成立了手机电视专家评议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摸底预研,广科院开发的CMMB虽未正式提交给国标委专家组,但是,国标委还是对这项移动多媒体标准进行了预研。

  传输标准对手机电视非常重要,但目前,由于国家传输标准未定,因此手机电视产业孕育着非常大的产业风险。

  另外,作为3C融合的典型应用,手机电视综合了广电运营商的节目资源和电信运营商的移动终端。因此,目前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也涉及两个监管机构,从手机通信的角度而言,是属于信息产业部;而从电视传播角度而言,又是属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因此,部门利益的彼此分属,也进一步阻碍了手机电视发展。

  目前,手机电视产业链条上分布着众多厂商,受政策及技术影响,它们的市场前景中充斥着风险,从而导致资本不愿大规模投入。

  数字电视: 市场广阔藩篱重重

  虽阻碍多多,但数字电视强大的发展力量可能随着某些契机的出现,而冲破重重藩篱。

  2007年,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势如破竹,而且在转换过程中特地强调了双向改造的重要性,这为数字电视的广阔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相关数据,截至到2007年11月底,国内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已经达到2364.7万户,庞大的收视群体和根深蒂固的收视习惯孕育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业内一般认为,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产业机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数字电视的硬件设备和相关软件市场,比如机顶盒等; 二是数字电视的网络运营市场,这主要是各地有线网络公司的目标市场; 三是数字电视的节目源市场,众多中小企业都可以在这个产业环节大有所为。

  作为产业主管部门,国家广电总局有关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日程中已经确定提出,2008年以及以后将进一步加强有线电视内容服务,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广播影视节目内容,开发提供更多更方便的信息服务。要在内容开发、信息服务上下功夫;加快有线数字电视宽带、双向、全功能网的建设,为发展下一代网络奠定基础;启动国家下一代有线电视网项目研究“中国互动新媒体网络与新业务科技工程”,为推进三网融合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2008年奥运会即将召开,北京奥组委已经对国际奥委会承诺,在2008 年奥运会用高清晰度电视来为世界传送奥运会节目,因此奥运会相关因素作为强大动力已注入数字电视产业发展中。

  从资本市场来看,数字电视题材相关的企业也已经备受关注,所有的因素都表明,2008年数字电视产业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诱人的市场机遇。

  与广阔的市场远景形成对比的是数字电视产业实际推广中的种种问题和阻碍。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数字电视在政策与市场两股力量的混乱牵引下一直无法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由来已久的环境之困、体制之苦、改造之难、盈利之惑仍是难以打破的藩篱。

  由于电视广播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因此各地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在整体转换时,不能擅自提价,这使网络运营商背负起沉重的产业升级成本,并将这种盈利压力进一步传导到整个产业的硬件设备环节以及节目提供厂商环节。另外,卫星电视、网络电视、无线电视都对有线电视形成潜在的巨大冲击,这需要有线数字电视产业必须加快发展步伐。

  在节目制作产业环节上,虽然还未出现良好的盈利模式,但是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整个产业环节需要进一步整合力量,以期制作出能够迎合老百姓实际需求的节目内容,因为单向的节目收视费用已经无法激活老百姓在数字电视上扩大支出的愿望。

  在数字电视硬件设备环节上,聚集着大量的厂商,包括系统设备、终端设备、相关基础产业及软件产业等子行业。由于整个产业还在盈利模式的道路上进行艰难探索,因此,这些硬件厂商的盈利压力非常大,而且还面临着国外厂商的强大竞争。

  另外,被寄于厚望的网络双向改造成本高,技术复杂; 广电零乱的网络资源的整合,由于资产归属不一难度更大。

  虽然阻碍因素非常多,但2007年的资本市场上,相关题材的概念还是受到关注,这也映射出数字电视在中国拥有非常看好的发展前景。

 IPv6: 破冰伊始等待落地

  IPv6代表着下一代网络趋势,但是全球IPv6技术储备缺乏的现状,使IPv6的应用落地显现出了些许尴尬。

  “到2010年,‘互联网数字洪流’可能会席卷全世界,并摧毁整个互联网。”这是美国Memertes研究集团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

  回忆2007年之前的全球IPv6进程: 美国是国防部应用先行,欧洲则先是搭建一些试验网,而日本运营商积极推出了各种商用IPv6业务,并且朝着家电进入IPv6网络应用的方向发展;我国的CNGI项目是政府引导搭建,企业积极参与,由于有诸多运营商的积极参与,我国的目标是朝着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方向进行的。

  在下一代网络的建设上,可以说我国起步不晚,发展也比较深入。据报道,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CNGI-CERNET2已经得到验收。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所负责CNGI总代码已经完成,其主干网以2.5G到10G的带宽连接了我国20个城市的25个核心节点。而在CNGI的招投标中,中国的设备制造商占据了80%的份额,中兴、华为、清华比威、烽火等一批企业推出了自己的IPV6设备。

  成就属于过去,中国的目标是,计划在未来4到6年内,将原来的IPv4网络改造成IPv6网络。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因为2008年奥运会的不断逼近而加快脚步。

  纵观产业各个环节,技术、网络、终端、应用已经为2008年的商用做好了准备。中国移动在8个奥运城市的3G网络建设已基本完成; 目前,许多厂商提供的系统、终端设备都开始迈向全IP化。为此,有专家称,3G在2008年的突破将极大地推动IPv6产业的发展。

  尽管IPv6是未来互联网的趋势,但是国家网络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也指出,未来IPv6将会与IPv4长期共存。因此,寻找IPv6的特色应用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在中国推进IPv6必须注意建网与设备供应商、运营商、增值服务商的自主创新和市场培育协调发展。

  否则,“只是盲目地建网,而忽视整个产业的共同发展将不但使得IPv6裹足不前,还将造成物资的极大浪费”。

  专家们还预测,2008年奥运会前,IPv6就可以进入大规模商用。届时,智能手机、PDA、摄像设备等智能网络终端都能应用于下一代IPv6互联网上。而智能家用电器、智能家用监控等新一代智能家电将来也都能拥有自己的IP地址。

  到那时,提供流媒体服务及P2P游戏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巨型计算系统、兼容IPv6的软件厂商、系统集成商都会在IPv6商潮中分得一杯羹。

  奥运会对IPv6的促进是必然的,然而IPv6基本网络资源的划分以及商用落地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关研究人员指出,目前我国IPv6还处于在教育网上试验阶段,但可以预期,它将会催生新的产业,带来新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而这一切将得益于整个产业链上的网络设备商、运营商、软件商以及终端设备商的共同发展,当然IPv6的发展也会惠及这些企业,使得它们更加“钱”途灿烂。

  移动商务:集体发力走出迷茫

  3G格局的日益清晰、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将使得移动商务在2008年走出迷茫。

  移动商务2008年至少会“看上去很美”。“让商务移动起来”,几乎成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微软、诺基亚、用友等众多运营商和ICT厂商未来行动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移动商务经过几年的酝酿,正显出轮廓。从技术层面上来讲,3G网络正在大规模的架设,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已经成为主流,移动互联网络将成为互联网发证的趋势。

  另一方面,纷繁复杂的产业链已经雏形初具,运营商、软件增值服务商、终端厂商都将移动商务作为重要的商业蓝海。根据计世资讯的调查数据,2008年,中国企业移动商务市场规模将达到30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40.7%。从最初的个别服务领域到如今的消费领域、金融领域等,移动商务正在走向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2007年12月底, 继移动总公司与加拿大RIM公司合作推出黑莓业务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与用友移动商务公司签署战略协议,共推企业移动管理服务,双方将合作发展应用托管中心和移动管理业务,为众多国内企业提供诸如移动审批、移动采购、移动财务、手机邮件等热点移动管理服务。

  手机操作系统主导厂商Symbian 2007年下半年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与中国的合作伙伴联合开发基于Symbian平台上的移动应用软件。微软公司则在2007与神州数码共同成立了针对Windows Mobile 的移动解决方案行业联盟。

  移动商务市场的迅猛发展并不意味着商机唾手可得。事实上,在用户层面上,尽管移动商务概念已被较广泛地接受,但应用的领域比较窄,纵深应用尚且不足。即使在奥运商机的触动下,这一状况想要在2008年得到显著变化依然有一定难度。

  据了解,目前移动商务应用主要集中在移动办公。企业对于更深层次的移动商务应用,比如移动ERP、移动CRM、移动SCM等,还在零星地尝试中。

  而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虽然企业纷纷看好移动商务的潜力,但如何开展移动商务的具体需求还不明确,而观念束缚、无线终端限制、投入经费的有限以及安全问题是移动商务难于普及的4大难题。

  首先是观念难于改变。根据本报的调查,有67.2%的CIO认为开展移动商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的阻力是观念问题,因为有很多人认为移动商务让你随时随地办公,使你无处可藏,从而产生抵触心理。

  其次是受限于无线移动终端。符合移动商务需求的终端设备普及率还远远不够。

  目前,企业开展移动商务所使用的移动终端97%都是笔记本电脑,采用PDA和智能手机的分别是26.0%和14.3%。

  再者,IT投入费用限制也是CIO们对移动商务持谨慎态度的原因。譬如某软件提供商建议某轴承制造公司上一套移动ERP系统,初步划算下来,需要至少50万元的投入,公司领导一口回绝。

  最后,有很多企业对移动商务应用中的数据安全问题表示疑虑。 出于商业机密和数据安全考虑,很多企业禁止搭建无线网络,更不可能开放企业核心数据库。

  SaaS:众星追捧濒临爆发

  SaaS(软件即服务)成为IT行业增长最快的领域。2008年,市场供需现状必将刺激SaaS全面启动。

  2007年的12月12日,微软中国SOA高峰会在北京召开。有意思的是,微软的S+S(软件+服务)战略却成了本次大会的主题,这也是微软应对SaaS(软件即服务)日益流行的一个重要举措。而在此前的2007年9月,另一个软件巨头SAP也在美国发布了面向中型企业的SaaS新产品。

  让微软、SAP等软件厂商们如此重视的SaaS是最近几年来迅速流行开来的一种软件经营模式,它允许用户只需付出很少的租用成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实时运行自己需要的软件。SaaS由于能减少用户的初次IT投入,支持应用的快速交付,而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正在成为流行趋势。

  各大咨询研究结构都对SaaS持积极肯定的态度。Gartner和Forrester等公司认为,SaaS是IT行业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并认为SaaS为企业提供了传统套装应用软件之外的一种选择,它的性价比比后者高得多。计世资讯也预测,中国管理类软件SaaS市场未来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88%,201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3亿元人民币。计世资讯还发现,目前企业对CRM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库存管理软件和办公自动化的软件运营服务需求最大,28.8%的企业表示需要运营化的CRM软件,20.8%的企业表示可能购买运营化项目管理软件,此二者的需求明显超过其他运营化管理软件。此外,15.2%的企业愿意尝试运营化的库存管理软件。

  事实上,美国Salesforce 正是凭借SaaS成为华尔街的宠儿。在中国,Salesforce 的经营模式也被模仿。而我国的一些传统的软件供应商,如用友、金蝶、金算盘等也都在积极尝试SaaS。比如,早在2005年,用友、金蝶就已经对软件运营服务SaaS模式给予了高度认可和积极关注,并在以往的ASP模式上也有过诸多尝试,在近两年主打的新产品研究中也从未放弃SaaS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不过,目前SaaS仍是一种比较新的经营模式,大多数企业都小心翼翼、不敢贸然采用,目前主要的应用者还是中小企业,主要应用领域也只是一些非关键业务。同时,很多新成立不久的SaaS提供商本身就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还在逐步完善,这些都是SaaS成长过程必须经历的过程,相信市场供需现状必然刺激SaaS市场在2008年全面启动。

  图注:马云领导的阿里软件是阿里巴巴集团步入SaaS领域的重要棋子。

  SOA:未来架构亟待落地

  大热的SOA被认为是未来应用系统的必然构架,如何让SOA落地是2008年这一领域的最大挑战。

  毫无疑问,SOA是这几年软件领域最热门的概念。经过最近两三年的宣传,人们对于SOA的前景不再有怀疑,SOA被认为是未来应用系统的必然架构。

  Gartner预测,到2010年,应用软件收入增长的80%将来自基于SOA的方案。

  实际上,从2005年开始,有些具有创新精神的用户已经从研究转向了实际部署,SOA市场也开始出现增长势头,2007年更是成为SOA快速发展的一年。特别是在应用集成方面,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SOA应用。

  而SOA最新的值得关注的变化是:与最近兴起的社交网络,以及炙手可热的业务流程管理有着更深层次的结合。

  不过,SOA可以说是目前最含糊的热门技术之一,它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用户、厂商对它完全了解还需时日。因为SOA不是一个产品,对CIO来说,它不是一个可以拿来就用的工具。

  从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SOA技术上的复杂性和相关人才的不足,仍然是SOA大量普及的最大障碍,如何让SOA落地仍然是这一领域最大的挑战。

  对于用户来说,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如何在自己的企业找到SOA具体的切入项目,另一个是找到切入点之后如何用SOA的实施方法来实施它。而从厂商来看,目前所能给予的帮助还不是十分让用户满意。

  因此,SOA的成功案例并不很多。Gartner也曾为SOA的普及亮起红灯,提醒用户部署SOA时要小心,回报将会比预期来的更晚,有些项目至少要在3年以后才能看到一些回报。

  实际上,从这几年部署SOA的经验来看,为了确保SOA的成功实施,必须有合适的工具、最佳实践指南和专业人员,缺一不可。

  有了这些,公司才能通过制定一套组织、运营和交付实践方面的SOA规划,实现SOA长远和短期业务目标和需求的平衡。

  另外,下面这些问题的解决对SOA的普及也非常重要。

  一个是标准问题。互联互通是目前SOA最重要的应用之一,SOA的建立是需要封装的服务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接口。如果没有标准接口,实现SOA的理想也就无从谈起。

  安全问题也是困扰SOA部署的一个问题。

  SOA追求的是灵活的部署应用,而不管请求者是位于局域网内,还是来自互联网上,很多时候服务被暴露在外,从而导致企业的安全需求凸显出来。SOA可大幅改善业务的灵活性和响应时间,但它必须是一个安全的环境。

  困难不仅仅来自技术方面,治理是SOA的另一大难题。

  在SOA架构中,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运行于不同的进程中,由不同的部门开发和管理,为了成功地一起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这些治理问题,比部署套装软件或者开发传统应用时要复杂得多。

  可以预计,2008年SOA厂商仍然会在让SOA落地上下功夫。

  实际上,不论是新近IBM提出的智能SOA,还是过去BEA的域模型和IDC提出的“动态IT”最终的目的也都在于此。

开源:自上而下渐入核心

  随着诸多开源软件解决方案在企业级功能上的进一步完善,开源软件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核心应用中。

  如果说以往的开源软件还停留在企业应用的边缘地带,那么,随着诸多开源软件解决方案在企业级功能上的进一步完善,开源软件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核心应用中去。

  传统的从开发人员到系统管理专家自下而上采用开源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现在很多开源应用的实施已经是自上而下的驱动,得到了来自CIO和管理者们的支持,因为部署开源可以降低公司的潜在成本。

  得到了管理者的支持,开源必将在企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且,企业现在部署开源软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停留在浏览器和操作系统上,在不同垂直应用上也看到了开源的影子。开源软件已经逐渐在许多行业和企业中担负起运行关键业务的重担。

  从原来自下而上的技术型推动,到现在逐渐显现的自上而下的业务管理型推动,开源软件应用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层认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开源市场的商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众多大名鼎鼎的IT厂商已经认识到,他们的专有技术需要接纳开源和协作开发系统。大型IT厂商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的业务模型、授权方案和产品计划等。

  IBM和甲骨文等已经活跃于像Eclipse基金会之类的开源组织之中,而微软通过联姻Novell也成功提高了其在开源业的影响力,Sun也最终让它的Java走上了开源之路,还有,Google也进入开源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商业软件与开源软件之间的关系已经从过去严重对立的状态逐步发展到现在的趋于融合。

  开源软件和商业软件将共同支撑着企业的系统运营。

  开源产品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各种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种类的解决方案,包括政府、电信、邮政等,类别包括开源ERP、CRM、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等。

  而在国内,这样的趋势也已经显现出来。

  企业用户对开源应用的认识更加深入,已经开始从企业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的角度考虑部署开源应用,而不像以往仅仅把开源软件作为一种边缘的、点缀性的应用看待。

  比如,在今年,中国邮政全行业开源信息系统整体基于红旗Linux构建,实现了生产作业的高效运行,新的邮政产品如邮政储蓄、国际速递等,很快得以推出,传统的期刊、邮票等业务也焕发出了新的青春。

  而这样的变化同样离不开我国开源市场环境的成熟。

  目前,我国的Linux及开源软件企业在产品定位、技术研发和市场销售、培训服务等方面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运营体系,初步构建起了开源软件生态系统,包括从企业级的应用产品到桌面级产品,从嵌入式Linux软件到支持Linux的硬件产品和开发工具。

  “绿色”技术:如火如荼前景诱人

  无论是硬件技术还是软件技术,相关的绿色节能技术,从整体机房、处理器、存储到虚拟化、能源管理软件等层出不穷。

  从国家宏观环境来看,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即2006年,我国未能实现节能减排指标,因此,完成“十一五”规划总体战略目标的难度陡然增大,2007年别无选择地成为关键之年,2007年,一场旨在推动各行业节能降耗的“绿色革命”在举国上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作为各行业重要的业务支撑,IT系统本身的节能降耗,以及利用IT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便成为这场“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关的有助于节能降耗的“绿色”技术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年度最受人关注的技术之一。

  Gartner更是将“绿色IT”列为2008年十大战略性技术之首,并预计到2011年将会有超过一半的大型IT组织,开始在其IT环境中实现对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有益的流程和工具。

  不过,就具体的应用来看,用户当前还是关注多于行动。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信息化500强企业中有大约45.17%的企业不了解节能计算这一问题。另外,一些PC用户一味的追求高速计算机设备,这些设备几乎都含有高能耗的芯片。

  无论是硬件技术还是软件技术,相关的节能技术,从整体机房、处理器、存储到虚拟化、能源管理软件等都层出不穷。其中,虚拟化技术无疑是2007年绿色技术家族中的一颗耀眼明星。虽然,虚拟化技术本身的诞生并非为了节能降耗,但由于用户节能需求的上升,这项可以提高硬件设备使用效率从而间接降低能耗的技术在2007年风生水起,受到来自用户、厂商等多方面的追捧。而用户对虚拟化技术的热情也明显提高,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部署虚拟化技术。

  从硬件技术上来看,机房节能、存储节能、处理器节能等技术无疑是效果最直接的。比如,在存储方面,不断增长的存储需求和不断上涨的电力成本迫使许多用户正在不遗余力地对存储系统进行精简。许多企业利用高密度磁盘,把更多的比特数据塞入到同样的空间里面,或者以垂直方式来存储比特而不是使用传统的水平存储方式,或者使用三维方法存储信息、形成由激光读取的全息图等等。这样可以节省空间,进一步节省能源。

  在处理器方面,英特尔、Sun、AMD、IBM都非常注重处理器的节能设计。因为,在服务器系统中,处理器的功耗和散热占据了整台机器能耗的大约40%。

  英特尔展示的45纳米制程,就能使处理器减少5成以上的漏电情况,使得处理器的节能效果更加明显。AMD Opteron(皓龙)处理器采用高速直连架构,解决了传统x86服务器中传输速度的瓶颈,达到高速计算,处理器不需要采用非常高的主频即可获得比业界同级更好的性能,避免了高频率带来的高能耗问题。另外,IBM的Power6也采用了数项节能技术。

  虚拟化:来势凶猛厂商齐动员

  企业应用不断扩张,数据中心服务器日益膨胀,虚拟化是解决空间紧张,设备成本、人员成本、电力成本迅速上升的良药。

  IT界对虚拟化技术带来的产业机会极为看好,从VMWare身上就可见一斑。VMware是专业从事X86服务器虚拟化软件的公司,2007年8月上市后股价飙升,立即以190亿美元市值位列全球前五大软件公司,而三年前EMC收购VMware不过花了6亿多美元。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使得单一物理服务器上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而存储虚拟化技术让各种不同的存储设备变成了单一的虚拟存储池。虚拟技术不仅使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架构变得高效灵活,并且降低了成本,从而受到了用户的青睐。

  从服务器虚拟化到存储虚拟化,进而人们又提出了整体数据中心的虚拟化,为人们描述了未来虚拟化技术应用的全景视图。而当前,服务器虚拟化仍然是最受中国用户关注的热点。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最早诞生于大型机,随后发展到Unix和小型机系统,最后延伸到x86服务器。对服务器虚拟化的支持也从软件到固件,一直延伸到了处理器指令集。虚拟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不仅支持单一物理服务器内资源的动态分配,而且逐步实现了在不同物理服务器之间的迁移。

  在虚拟技术流行之初,人们认为虚拟化将带来服务器出货量的降低。而在2007年底,数据显示服务器市场销售收入的增长超过出货量的增长,这证明虚拟化的发展使得中高端服务器出货比例增加,用户会购买两路和四路的服务器替代一路和两路的产品,配备更大的内存容量,从而实现服务器整合和虚拟化。

应用前景

  星级评定:5

  2007年5月开始,IBM利用大型机的虚拟化技术z/VM,把3900台运行Linux的服务器整合到30台大型主机上。这一计划为虚拟化的应用前景树立了典范。

  当然,大型机的整合只是一种选择,不同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上的不同应用,需要选择不同的虚拟化整合方式。X86用户可以利用VMware、SWsoft和Xen衍生的各个版本虚拟化软件进行不同规模、不同层面的整合。

  2008年X86服务器将能在底层内置VMware的虚拟化固件ESX Server 3i,从而更好地支持多种操作系统的虚拟化应用。在Windows Server Longhorn推出后,微软在2008年年内也将推出支持虚拟化应用的Windows Server组件。Sun也将基于Xen开发出新一代的虚拟化平台xVM和虚拟化管理软件Ops Center,与原有的Solaris Containers和ZFS存储系统结合,在SPARC和X86平台的虚拟化上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

  IBM则于2007年底发布了全新的AIX6操作系统,配合新推出的POWER6,可以在POWER架构的服务器平台上实现更高级别的虚拟化功能,包括活动分区和应用的动态迁移功能。

  在安腾平台上,惠普也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VSE虚拟服务器软件。

  就连Oracle也不甘寂寞,在2007年推出了基于Xen的Oracle VM。

  总之,现在各种主流平台和操作系统上都有着一种以上的虚拟化解决方案。

  高性能计算:发展迅速应用更广

  在2008年,高性能计算领域将会获得长足发展,企业从高性能计算上得到的投资回报也将更为丰厚。

  产业机会

  星级评定:4

  2008年将会是高性能计算领域获得长足发展的一年,各国对于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将会稳步扩展,相关厂商之间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之间的竞争趋于激烈,而相关的高性能技术发展则趋于成熟。

  基于x86芯片、以集群形式构筑的高性能计算机将成为主流,千兆以太网、Infiniband将会取代Myrinet等连接技术成为高性能计算机领域最重要的互联技术,Linux将继续是高性能计算机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操作系统。刀片服务器将会在高性能计算机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构筑高性能计算机的关键力量。

  不过,由于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硬件发展远快于软件开发,因此,在2008年,相关应用的开发以及高性能计算应用人才的培养,也将是整个领域的热点。

  由于高性能计算机的竞争代表着国家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应用水平,也代表着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因此,明年各国将会进一步提升高性能计算机的能力,各大企业也会进一步抢夺各种高性能计算机制造合同。

  此外,在2008年的高性能计算领域,中国将会发布首个百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而全球范围也将有可能诞生首个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每年国产高性能计算机Top 100的榜单以及全球TOP 500超级计算机的榜单,也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应用前景

  星级评定:5

  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高性能计算机的性能将会大幅度攀升,相对而言价格将会大幅度下降,即高性能计算机的性价比将大为提高。这也使得此前在价格上高不可攀的高性能计算机,能够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得到应用。

  而随着微软高性能计算机版本操作系统Windows Compute Cluster Server(WCCS)的成熟,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的软件门槛也会进一步降低,其应用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展,尤其是是中低端的高性能计算应用将会获得快速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应用将会快速“平民化”。

  此外,由曙光公司牵头发起的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委员会,在2007年4月份通过民政部的审批之后正式成立。

  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委员会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制定高性能计算及应用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提出促进产业与应用发展的相关意见。此举标志着高性能计算正式进入标准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将快速推动我国高性能计算产业的发展。

  因此可以说,2008年高性能计算的软、硬件技术将会更趋成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到高性能计算的优势。

  同时,随着网格等技术的发展,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应用的难度。

  可以预见,在2008年,将会有更多的应用和话题围绕高性能计算展开,企业从高性能计算上得到的投资回报也将更为丰厚。

  软件外包:逢黄金期突破有望

  有业内专家指出,到2011年,中国的一些城市将超越印度的一些城市而成为头号外包服务提供商。

  产业机会

  星级评定:4

  目前正是全球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在这个时期将大有作为。据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软件外包总额达到了13亿美元,是1999年的7倍; 到2010年这一数值将达到70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50%。麦肯锡也认为,如果中国能够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发展软件外包并解决好一些挑战,中国将成为北亚地区外包业最有力的竞争者。

  近年来,中国已经把软件外包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方式。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几大软件外包中心,北京、上海、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等,这些城市软件外包发展非常迅速。以大连为例,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设置了软件和全球研发、全球运营中心,IBM、HP等企业的人员规模超过2000人。而内地的众多二线城市也已经把软件外包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发展。

  在中国,许多大的软件外包厂商为了壮大实力,进行了并购,如大展集团在中国本土收购了包括ANS、上海业成、北方新宇在内的8家软件外包公司; 海辉软件、天海宏业、科森信息3家公司合并组建海辉集团; 软通动力收购联合创新;中软国际先后并购创智国际、北京正辰科技公司的微软外包业务组等。

  IDC还认为,3~5年内中国内需市场仍然会有较高的增长,这为中国的软件离岸外包服务商们营造了一个较好的成长空间,避免其直接与印度公司在欧美市场对抗。有业内专家也指出,印度正在失去在离岸外包市场上的优势。IDC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到2011年,中国的一些城市将超越印度的一些城市而成为头号外包服务提供商。

  与软件外包大国印度相比,我国的软件外包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产业层次不高,企业实力与印度同行无法相比。 Gartner中国区总经理洪刚指出,国内位居前10位的软件外包企业中,仅东软的业务额达到一亿美元,之后便是4000~5000万美元的企业,而更多的企业只有2000~3000万美元的规模。相比之下,印度企业的年营收动辙就达10亿美元,最高者能达到三、四十亿美元,中国企业与之相距甚远。目前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属于极度分散型市场,市场上充斥着数千家IT外包商,其规模实力和服务能力差异巨大,前几大厂商的总体份额比重偏小,无法与国外巨头相抗衡。另外,由于提供商的数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对外包合同的争夺前所未有地残酷,因此市场上很快会出现一些大规模的兼并交易。

  在目标市场上,中国企业往往依赖于与日本相近的文化,从而在对日外包市场占据着比较大的市场份额。

  但是,相比之下,欧美市场的利润空间和产业层次会更具诱惑力,许多国内企业也纷纷把欧美市场作为重要的战略市场进行开拓。但是,目前来看,中国企业的力量和规模还有待于市场的考验。

  多核:技术无悬念应用待拓展

  双核或四核处理器的硬件产品已经开始大规模普及,随着软件环境的成熟,多核将能更好地满足用户不断攀升的需求。

  如果说2007年的时候很多人还对多核甚至双核将信将疑,2008年则完全是多核的天下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Intel和AMD等公司的大力推动下,双核和四核的硬件产品已经开始大规模普及,更重要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多核处理器的优势: 性能增强,多任务能力突出,而功耗并未明显上升。

  从目前来看,企业级应用是多核应用的主战场。去年11月,Intel发布了采用45纳米的双核处理器penryn,主要是面向企业级市场的至强产品。

  不过,多核处理器内核数量的增加并不像人们想像得那样迅速:至少到2010年前,Intel都不会推出超过四核的主流处理器产品。

  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计算机的体系架构还不能充分发挥八核及以上内核处理器的性能;另一方面,更多内核的处理器需要工艺的匹配,多核硬件的大量生产有其硬件先决条件——要在处理器内经济低耗地放下四个甚至更多的内核,45纳米以上工艺是必不可少的。

  在多核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还需要有一种“突变”意识:不是4个、8个、16个、32个这样逐步增加,还有可能制造出几十甚至上百个内核的处理器。

  2007年上半年,英特尔曾经展出了一个80核的验证系统,这对于多核内核和通信架构、封装等诸多相关技术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异构内核的通用处理器也在积极地研发着。

  除此以外,虚拟化技术的诞生也给多核找到了“偷懒”的理由,多核的优点已经足以吸引用户义无反顾地采用了。

  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服务器以外,手机、DSP、网络处理器、嵌入式应用等领域都是多核大显身手的地方。这些领域引入多核很多甚至是在PC平台之前。

  由于多线程应用软件在企业计算领域已经存在和发展了多年,相对比较成熟,再加上虚拟化技术在X86服务器平台上的推进,成为多核应用最没有悬念的领域。

  而在桌面和移动端,除了能够提供更高的性能、多任务处理时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快的响应速度之外,一些对多核处理器真正有需求的应用如高清视频的处理和语音识别等数据密集型负荷也正在涌现。

  虽然其应用无疑将滞后于服务器平台,但总体来看,多核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对于多核运算能力的大量需求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科学和工程密集计算,还有一类是与视觉效果相关的领域。

  未来系统对处理器处理能力的利用将逐渐脱离传统的2D和非实时环境。大量实时的物理模拟、高清晰音视频处理、3D效果模拟将耗用大量的处理器计算和传输能力,会给现有的电脑系统带来很大的挑战。

  不过,应该看到,针对多核的软件环境在不断完善,多核强劲的性能也将满足用户不断攀升的性能需求。

  从成本方面考虑,单纯的多核处理器硬件系统并不会大幅增加用户的负担,但由于针对多核应用的软件并非一蹴而就,因此要想高效地用好多核处理器系统,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3S产业:融合应用渐成规模

  3S技术正呈现出与IT融合的特点,随着导航产业民用市场的壮大,3S产业在2008年将加速攀升。

  2007年,“嫦娥一号” 的升空掀起了一股航天热潮,而在《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中与探月工程并列为9大任务之一的北斗卫星系统,同样为卫星导航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2007年4月1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未来几年中国还将陆续发射系列北斗导航卫星。据悉,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与美国的定位导航系统共同承担相关保障任务,在奥运期间的交通、场馆监控上组成“双保险”。

  卫星遥感(RS)、地理信息(GIS)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三者简称为3S技术。2007年3S所呈现出的趋势,就是逐渐与IT领域相融。3S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时空概念,已经从国土、规划、建设、市政等传统应用领域,向交通、物流、金融、电信、城市应急等行业扩展。

  今年导航应用服务产业已经开始升温,个人消费业、移动位置服务等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未来中国导航产业民用市场很大。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汽车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今后几年是导航定位产品市场的高增长期。据预测,2009年我国汽车导航系统终端销售额将接近100亿元人民币。

  目前,我国3S产业虽然小有规模,但仍处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爬坡阶段,从数据生产到软件开发,从终端设备制造到系统集成,再到提供运营服务,盈利的企业是少数。距离产业链完整形成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数字城市建设中,3S技术被应用在地理资源、市政工程与管网、数字社区、公共安全等各方面。2007年9月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大会上,来自全国300多个城市的建设厅、信息产业厅、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等近1000名政府代表到会,足以显示出地理信息产业的延展深入到了更多行业。 数字城市借助3S技术,实现了精细、高效和人性化的城市管理,在这一过程中,3S技术得以更好地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有线与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库等深度整合,从专业领域里走出来。

  在互联网领域中,位置搜索服务已经被各大搜索引擎所青睐,并相继在地图搜索功能上大做文章。目前,Google Earth 已经包含了网站、博客、图片、GPS、视频等图层。这也显示出3S正日益“互联网化”。在Web2.0时代,它正在努力成为一种“资源”渗透到社会的诸多角落,从而切实改变人们的生活及思维方式。

  除了网站以外,移动终端对位置服务功能的需求也在上扬,手机的便携性和普遍性等先天优势,使GPS和手机的结合前景令人看好。2007年10月1日,诺基亚宣布以81亿美元并购数字地图厂商Navteq,该交易完成后,诺基亚将踏入GPS市场,并与Garmin和TomTom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显然,GPS市场将因诺基亚的涉入变得更刺激。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也相继推出了导航服务,很有可能成为未来3G业务的杀手级应用。

视频监控:由点到面不断铺开

  视频监控将带动视频处理、软件平台、网络和存储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监控技术也将不断进步,整个产业将稳步发展。

  据NDC(诺达咨询)发布的《2007网络视频监控业务研究报告》,2007年,我国网络视频监控业务市场规模达到26.36亿元人民币,预计2011年将达到了86.61亿元人民币,未来5年之内,网络视频监控会保持约38%的年增长率。

  随着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的发展,各行业实施远程视频监控的范围已逐步扩大,从几十个监控点向几万、甚至数百万个监控点发展,结构上更是从局域网扩展到城域网,甚至广域网。

  如果说原来的金融、政府、交通等行业视频监控应用只是“点”的话,那么未来的视频监控大有转为城市级公共业务这种“面”的趋势。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政府“平安城市”的建设仍然是今年视频监控市场的强势推动力。

  目前整个产业呈现出以下两大趋势。

  首先,整合在即——整个视频监控市场带动了视频处理、软件平台、网络以及存储在内的几个领域。但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安防行业门槛较低,造成安防集成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视频监控市场城市化的扩张,一些竞争力差的厂商和集成商将被剥离,视频监控市场会逐渐走向健康发展。

  第二,呼唤标准——视频监控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对过去分散建设的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改造、升级、联网的需求日益突出,针对各种异构网络系统联网标准的缺口较大。

  系统的标准化程度越高、开放性越好,系统的生命周期则越长。控制协议、传输协议、接口协议、视音频编解码、视音频文件格式等均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因此,市场呼唤视频监控系列标准的制定。

  2007年,运营商推出的电信级视频监控方案得到深入应用,以中国网通的“宽视界”、中国电信的“全球眼”为代表的视频监控业务已能满足跨区域行业客户的综合视频监控需求。这主要得益于运营商雄厚的技术及带宽资源。

  展望2008年视频监控市场的应用发展方向,前端一体化、视频数字化、系统网络化、管理智能化仍然是重点。

  监控技术在经历了模拟监控、数字监控等不同发展阶段之后, IP技术将成为未来视频监控的主要承载技术和平台。它具有多任务、多用户、分布式、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因此组网灵活,可控性强,便于维护,并能对数据进行灵活的分析处理。IP监控系统从集中式向多级分层分布式系统发展,越来越多的视频图像处理功能开始向前端转移。

  在应用难点方面,国内安防系统发展了多年,造成了各城市不同监控系统的设备档次良莠不齐,标准不统一的局面。加上新旧系统并存,可能出现难以兼容的问题,造成信息孤岛、共享困难。目前还没有一套很好的软件管理平台能解决这些难题,既要兼顾不同厂商的设备管理,又要能包容新旧系统的无缝切换。监控范围的加大提升了管理的难度,IP监控系统的集中式管理程度正逐渐加强,视频监控硬件技术快速发展时,软件无法跟进造成的缺失将会凸显出来。

  上网行为管理:借势而为热浪袭人

  2008年互联网将聚焦在股市、奥运、神舟七号等众多热点上,“上网行为管理”也将顺势获得发展良机。

  产业4星

  据统计,中国的企业员工在上班时间,有37%的上网活动与工作无关。对于员工人数在1000人左右的企业,一年中因为互联网滥用带来的生产力流失可能高达300万人民币。如何管理网络,提升工作效率 ,是每个管理者亟需面对的问题。员工上网管理设备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类问题。

  员工上网行为管理技术的前身是内容安全技术。内容安全技术在国内发展已经有了5~6年的时间,但由于需求并不明显,过去一直应用在对内容敏感的几个关键行业,比如公安等。2007年的中国股市大热,则让这一技术被迅速应用起来。

  比较起内容安全技术,新的员工上网管理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在管理的力度上做得非常细致。针对上班炒股,它除了可以在URL地址处封堵、过滤成几十万个国内几乎所有的有关炒股的网站外,还能禁止下载或使用一些股票分析软件; 同时,还能根据时间或IP地址,定时或固定站点允许或禁止访问这些站点中的信息,或禁止使用股票分析软件; 在允许访问时,还能为了防止过分占用公司带宽,影响公司正常的业务流量而限制炒股的带宽; 针对BT下载引发网络堵塞,它可以限制或禁止BT流量。针对企业网中机密信息泄露,该设备可以对员工访问Web、Ftp、Mail等常用服务的内容进行控制,更可以对QQ、BT、MSN、Skype等各种P2P软件的行为进行限制和控制。

  提供这类设备的厂商,2007年赚得钵满盆满。国内厂商,如深信服科技的AC上网行为管理产品线在2007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分析家预测,2008年中国的股市同样会很精彩,而2008年的奥运会,无疑是另一个吸引上班族谈论的话题,如此多的热点聚焦在网络上,如何应对这种局面,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也是提供该类设备的厂商的新机会。

  除了管理员工上网炒股外,其他的一些需求也将让该类技术普遍应用。

  用户提升网络效率是其中最迫切的需求。P2P等下载软件占用大量网络带宽,网络性能不断恶化,将影响业务系统的正常使用。由于常用的封堵方法难以奏效,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已成为所有组织面临的严峻挑战。

  而企业用户将面临各种法律风险,也是管理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由于内网不经控制的外发信息容易导致组织的机密信息泄漏,甚至使组织面临法律风险。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市场部门的市场战略、政府部门的国家机密信息等,很容易就被内网中缺乏保密意识的个人通过聊天工具、邮件、BBS泄漏出去。而个人利用上班时间在网络上发表的不当言论,也往往使组织被动地卷入法律风险。

  移动智能终端:破局之年期待井喷

  Wi-Fi、3G等无线宽带技术的发展,使2008年成为移动智能终端的破局之年。

  产业3星

  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已经成为IT领域的蓝海。根据In-Stat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设备白皮书,2007年中国消费者对在移动环境中完成互联网体验的需求开始显现,并预计在2008~2011年将会有强劲的增长。把互联网装进口袋,已经成为众多IT企业的共同目标,它们结合自己的传统优势纷纷推出了各种产品计划。

  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竞争主要集中在PC、芯片和传统通信产业领域内的厂商中间。

  2007年,PC厂商们推出的UMPC或UMD,已经在技术上逐步成熟并开始了商用的步伐。富士通的U1010、威盛提供芯片的OQO等UMPC产品已经登陆中国开始销售,并吸引了一定的受众。

  英特尔则声称由于在硬件和软件上的内在限制,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都不能100%地满足这样的需求。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用户需要一种新型的消费电子设备,它须配备全功能的互联网浏览器,并能够在4~6.5英寸的屏幕上全屏显示网页。英特尔把移动智能终端命名为MID(移动互联设备)。根据In-Stat的乐观预测,在消费者的移动互联网需求增长、移动环境逐渐成熟和硬件平台持续改进的驱动下,到2011年中国MID市场的出货量将达到500万,2007年到2011年间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CAGR)将达到205.9%。从2009年开始,移动环境将逐渐成熟。预期3G/B3G和IP无线宽带技术将逐渐成熟并在MID上可以使用。

  由于3G、TD、TD-SCDMA的标准的出现,也进一步刺激了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大众可能将获得满意的3G个性化体验,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手机终端智能化应用。

  无论各大行业厂商的宣传重点有何不同,但它们强调的重点都表现在移动互联方面。真正吸引消费者的是能够访问互联网上的海量内容和服务(大部分是免费的)。互联网上可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无论从数量、质量、类别和吸引力上都要远胜于单纯的手机WAP,这是移动智能终端的最大优势。

  如果把2007年看做是移动智能终端概念的准备和推广之年,那2008年则可看做是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应用的起步之年。2008年上半年,英特尔将推出第一款专为MID和UMPC设计的代号为Menlow的平台技术,Menlow的能耗将比现今市面上第一代UMPC产品低10倍。英特尔还打算在2008年开始提供同时支持Wi-Fi、WiMAX技术的无线网络模块。届时MID除了支持上述技术外,还包括了蓝牙和GPS等。

  随着Wi-Fi、3G和其他无线宽带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前景将日益广阔。各大厂商对移动智能终端的重视,已经充分说明了其发展潜力。而无论最终生出的是UMPC、MID还是智能手机,用户的移动互联体验都将显得日益丰富多彩。目前,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隐忧主要是电信运营商是否采取配合态度,例如是不是愿意提供单一费率形式,而不再用打包计费。

笔记本电脑: 演变为短板市场

  笔记本电脑已成为PC领域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替代台式PC趋势日渐明显。但是,2008年它将演变为短板市场。

  从历史数据来看,国内笔记本电脑占据整体PC的份额一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2008年,国内的笔记本电脑将迎来高速成长。事实上,笔记本电脑市场容量增长超出预期更加剧烈,与此相对应的是市场竞争。目前,国内的笔记本电脑市场可谓“人才济济、强手如云”,所有的国际品牌都已经进入国内市场。事实上,近几年,已经陆续有品牌不堪竞争压力重负,选择退出市场。

  2008年,国内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整合速度也将超出预期。在过去的2007年,笔记本电脑市场发生了许多事: Gateway借道神州数码,进入国内市场,宏并购Gateway,NEC退出中国市场。

  另外一个可能对2008年笔记本电脑产业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芯片技术的演变和更迭。英特尔、AMD已经相继推出四核芯片,预计配备四核的笔记本电脑也将在2008年推出,距离双核笔记本电脑面市仅仅两年时间,如此密集的芯片更新换代速度无疑会给笔记本电脑厂商带来很大压力,产品、技术上的压力是一方面,库存压力和营销压力恐怕更难化解。

  种种迹象表明,2008年的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竞争将会前所未有地惨烈,产品战、营销战、价格战、渠道战将全面展开。

  在激烈的竞争之下,2008年的笔记本电脑市场已经演变为短板市场: 厂商必须在产品、营销、价格和渠道方面全方位加强竞争力,四个方面只要有一块短板,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双核处理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笔记本电脑的性能,使其堪比台式PC。预计2008年,四核笔记本电脑将被推向市场,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将更加突飞猛进。性能的提高为笔记本电脑拓展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时,移动信息化的发展也给笔记本电脑带来了更加美好的应用前景。

  从用户类别来看,消费类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在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中,消费类市场和商用市场目前所占的比例大概是4∶6。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消费类市场的增速更快一些。

  根据IDC的统计数据,近两年来,个人消费市场以及SOHO客户增加迅速,庞大的三级以下城市的个人消费和中小企业市场是一片待开发的沃土,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是笔记本电脑市场新的应用增长点。因此,笔记本电脑厂商纷纷增加针对消费类用户目标市场的投入,产品上更多捆绑适合消费类用户使用的软件和应用,在外观上更多增加时尚元素。

  笔记本电脑的另一个应用特征是市场向细分和纵深发展。针对各细分市场,各厂商推出适合相应用户的配置和应用; 甚至在营销模式上也开始针对细分市场进行调整; 针对不同目标用户群,捆绑不同的促销礼品。

  由于消费类市场的巨大潜力,厂商在销售方式上也开始向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3C卖场、电视销售等新型渠道体系倾斜,使其产品能够更加直接地面向终端消费群体。

  Gphone: 明星效应前途未卜

  毫无疑问,基于明星公司Google技术的Gphone手机,会对手机市场产生极大的影响。然而,Gphone的前途尚待时间验证。

  据国外媒体报道,过去两年多里,多名Google工程师一直在秘密研制GPhone。但事实上,GPone并不是一款手机,而是一个操作系统。Google的手机操作系统被称为“Android”,使用Linux操作系统,而非微软操作系统,将会内置各款Google热门软件,如GoogleMaps、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和Gmail等。

  据说该操作系统还会有内置的广告功能,以帮助Google开拓潜力庞大的网上广告市场。作业平台为开放式,所有软件开发商都可以参与开发应用软件。由此不难看出,Google的目的并不是为顾客生产一种新型手机,而是想将业务拓展到每一部手机上。

  分析师预计, Google介入手机行业,不会给无线行业带来太大影响,至少在最初阶段如此,因为iPhone革命性的外观和功能已经改变了消费者对于手机的预期。但Google的手机操作系统会向微软Windows Mobile和其他系统发起挑战。与微软有所不同,Google不会为自己的软件向手机厂商收取授权费用。

  前景3星

  业内人士认为,Google的战略是推出一款开放源代码的手机操作系统,用于取代Windows Mobile等商业软件,最终目标是削弱运营商对于网络内软件和服务的控制。

  Google已经为手机广告支持技术申请了专利,而将搜索,地图,Google Talk等即时通信程序都和广告进行挂钩销售,一直就是Google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提供低价或为用户分担成本的手机也符合Google在新兴市场实现无线技术大发展的战略。

  分析人士认为,Google希望将自身在网络广告领域的垄断优势扩展至手机互联网。尽管手机互联网市场的规模还不大,但增长迅速,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据说Google已经开始与25家业内企业签订合同,形成联盟,其中包括SprintNextel、德意志电信、T-Mobile美国公司、摩托罗拉、三星等。

  Google希望移动运营商和手机厂商推出基于该公司软件的手机。购买这种手机的消费者可以获得一定的补贴,源于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广告。Google将于今年发布自己在手机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成果,基于Google技术的手机将于明年面世。

  虽然“Android”的上市使Google股价一度突破700美元大关,但有分析师表示,Google开发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很难,若真要如此,Google恐怕还要在合作中作出更多让步。

  S60平台: 大佬地位不可撼动

  尽管在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上Windows Mobile、Linux来势汹汹,但Symbian的S60平台仍在不断进步,2008年它将更受瞩目。

  iPhone来了,且冲破了苹果一贯的“封闭”思想,开始尊重起了智能手机市场的“游戏规则”。面对这来势汹汹的强敌,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领头羊Symbian又将如何应对呢?相信2008年这一领域的争夺将会成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以及平台软件领域的一大看点。

  可以说,在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Symbian依然是当之无愧的“老大”。这家由诺基亚控股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公司在2007年第二季度创造出了每天20万部智能手机出货量的佳绩。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在全球共售出了3460万部Symbian智能手机,同比上升了52%,Symbian智能手机累计出货量已经达到了1.45亿部。而这一数字在2008年无疑将会继续增加。

  当然,如此骄人的市场占有率与全球份额排名第一的诺基亚选择了Symbian作为旗下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不无关系。不过,Symbian的霸主地位也并不完全归功于诺基亚,去年年底被索爱收购的瑞典软件公司UIQ科技公司也属于Symbian操作系统的一支。

  有了诺基亚等手机巨头的鼎力支持,Symbian自身也在不断地成长,从Symbian OS v6.1到Symbian OS v9.1,从S60平台的第一版到现在的第三版,从.SIS到.SISX,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智能手机软件的发展。而作为智能手机的上层平台,S60平台本身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发烧友们的最爱。

  然而,由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不统一,目前市场上形成了由Symbian、Windows Mobile和Linux组成的三大不同的阵营,其背后都有不同的手机厂商作为强大的后盾。

  而在这些操作系统之上,不同的手机生产厂商开发的不同的智能手机软件也在蓬勃发展,除了Symbian操作系统下的S60和UIQ平台外,Windows Mobile下也出现了Pocket PC和SmartPhone平台。

  尽管也有分析师认为,近来微软Windows Mobile的上层平台的上升趋势也不容小视,并且正在倚仗着微软的实力撼动着S60平台的霸主地位。但事实上,构建于Symbian OS之上的S60软件平台就像诺基亚的手机一样,已经获得了全球的运营商以及广大用户的广泛认可,在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也已经建立。更何况,S60也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另外,手机厂商对软件平台的重视和投入程度的不同,以及采取的不同的市场态度,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能手机软件平台的发展。

  在这一点上,S60的优势非常明显,诺基亚公司对S60平台的强劲推动和其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显著成就无疑成为了S60飞速发展的发动机。而客观地说,目前S60平台也确实是智能平台领域在全球的“事实老大”。

  为了鼓励合作伙伴在S60平台上开发各种新的应用,诺基亚也一直在积极地做着推动。

  尽管在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上Windows Mobile、Linux来势汹汹,但Symbian的S60平台仍在不断进步,相信在2008年,S60的发展将会更受瞩目。

低价PC: 将形成规模市场

  2008年,低价PC有望形成一个规模市场。但值得警惕的是,如果低价的代价是牺牲功能,那么它的应用前景堪忧。

  低价PC的提法由来已久,早在2005年,尼葛洛庞帝就雄心勃勃地宣布了“100美元笔记本电脑”OLPC计划。但是,这个概念最终并没有大规模落实。而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厂商们急于寻找蓝海的心态之下,2008年,低价PC有望形成一个规模市场。

  2007年底,华硕电脑推出了一款专门针对儿童设计的笔记本电脑——Eee PC,售价仅为2999元(369美元)。据悉,宏、戴尔和惠普的低价电脑产品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预计2008年都将在中国市场推出。据悉,英特尔(Intel)亦将在2008年第三季度推出100美元超低价DT平台,“抢攻新兴市场5年10亿台商机”。

  从市场需求来看,低价PC的确存在巨大需求潜力,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应用和新兴市场,例如老人、孩子、家庭主妇这样的非IT核心用户。当年,尼葛洛庞帝推出OLPC计划时便宣称,OLPC计划致力于为15亿落后国家的在校儿童每人提供一台电脑。从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来看,IDC预估2008年全球笔记本电脑总出货量约为1.2亿台,而目前市场中价格便宜的低价笔记本电脑尚只有2%~3%的份额。从这点来说,低价PC,尤其是低价笔记本电脑无疑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华硕在推出Eee PC时便表示,希望低价的Eee PC能创造出新的、额外的市场空间,包括新兴国家、行业用户、教育市场、银发族、甚至上班族的第二台笔记本电脑。

  从政治和人文角度来讲,低价PC也具有很好的产业前景。在IT技术日新月异的同时,数字鸿沟也在逐渐加大,如何为“老、少、边、穷”补上IT这一课,成为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个市场尚处空白状态,因此有可能成为PC产业一个新的目标市场和增长点。

  如何在功能与成本间取得平衡是低价PC的一大难题。曾有某厂商向市场推出过低价台式机产品,为了降低成本,保证利润率,使用了过时很久的配置,被指责为“造成PC倒退”,而该厂商的低价PC厂商在热销了一阵后便昙花一现,不复出现。

  这个经验告诉我们,尽管这些非IT核心用户对PC的应用需求很简单,因而他们所使用的PC性能需求并不会很高,但是,他们也未必愿意“认可”这一点,这种心态落实到行为上,他们愿意花低价,却未必愿意购买一款过时的产品。过时配置产品即便可用,也未免有歧视之嫌,很容易引起反感。从这点来说,如果低价的代价是牺牲功能,那么低价电脑的应用前景堪忧。

  如果厂商们真地看中这个市场,并希望在其中有所作为,恐怕需要认真对待这个市场,在产品、技术、营销上下些功夫,有针对性地推出简单配置,而不是低端配置的一些产品,而不只是翻出一些过时的库存,或者回收的旧品来“打发”这些所谓的IT非核心用户。

  刀片服务器: 多年苦熬终成主角

  经过几年的铺垫,各大厂商追捧的刀片服务器在2008年有望释放潜力,成为服务器行业中的主角。

  产业4星自从2000年,一家名为RLX的公司推出了名为“刀片服务器(Blade Server)”的服务器之后,在不经意之间,刀片,以其优异的特质、高贵的身价、强大的性能,成为了服务器和存储界的金童,IBM、HP、Dell纷纷推出了刀片服务器产品。

  刀片已经成为服务器厂商着力推广的对象。惠普总部刀片型系统事业处副总裁暨总经理Rick Becker曾表示,由于刀片服务器可以利用虚拟化提高处理器使用率,相较于机箱型服务器,大约可节省4倍左右的成本。除此之外,2米高度的刀片服务器即可搭载384 颗处理器,相比之下,机箱服务器则只能装下42颗处理器。具有节省成本、空间、提升管理方便性等优点的刀片服务器,企业没理由不采用。

  根据2007年IDC报告显示: 刀片服务器市场在2007年连续3个季度呈现出增长势头,收益也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36.7%。到2009年,刀片服务器在整个服务器市场的份额将会超过25%,出货量280万台,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刀片服务器与机箱服务器的市场会呈现各半的情况,直立式服务器则淡出市场。

  刀片服务器年复合增长超过27%,超过1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让业界领导企业英特尔也“坐不住”了。2007年7月30日,英特尔宣布联合40余家服务器技术提供商推出了新的刀片服务器平台规格,并希望在2008年的某一个时刻形成行业标准。

  早在两年前,就有专家预言: 未来的2~3年内,刀片式服务器将以其高服务器密度、敏捷式部署维护、全方位监控管理融合、高可扩展性与可用性,全面取代传统的基于机架式服务器的集群系统,基于刀片式服务器的集群系统将得到大量应用。2008年,刀片服务器仍会在全球服务器市场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速度。客户会不断增加刀片配置,而厂商也会扩大刀片产品。惠普就计划到2008年,刀片服务器将占其x86 服务器Proliant产品线出货量的一半以上。

  基于刀片服务器的集群系统的潜力也正在逐渐被释放。2006年的中国TOP100排行榜显示,超过70%的系统采用了集群体系结构,而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有26套是刀片服务器集群系统。2008年,刀片服务器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优势将变得更为明显。

  刀片服务器正在成为业内的新宠。与以往仅关注高密度有所不同的是,未来的客户更关注的是刀片服务器在节能、管理以及虚拟化方面的能力。伴随着这种变化,刀片服务器的应用也从最初的高性能计算领域,开始向企业级计算领域扩展。此外,服务器厂商也将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刀片服务器家族。

  不过,英特尔在标准化方面的意图能否实现,将极大地影响刀片服务器未来的发展。目前,由于刀片服务器的机壳、刀片、其他组件之间没有互通,会使得企业在购买某一厂商的刀片服务器之后,就必须沿用该厂商的其他组件,这会限制企业在应用刀片服务器时的发挥空间。

  IP存储: 爆发增长渐入主流

  IP存储正在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是整个存储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2008年这一趋势仍将延续。

  从本世纪初面世开始,IP存储就一直被业界关注,并早早地从行业人士处得到了取代FC(光纤通道)技术的预期。IP存储可以利用无所不在的IP网络,超越地理距离的限制。

  IP能延伸到多远、存储就能延伸到多远的优势,一度让众多厂商和用户心动。它也成为存储厂商展现技术实力、争夺未来市场的工具和标志。

  2007年,对于IP存储而言最大的推动在于万兆存储的出现。尽管IP存储的架构能够充分承载越来越多的存储需求,万兆网络带宽的普及也为IP 存储的发展打破了传输速度的藩篱,但IP 存储设备本身的速度却一直没有跨越千兆级。2007年9月,H3C发布的万兆存储,可谓是IP存储领域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IP存储的突破提供了一场及时雨。

  而在另一方面,面对存储速度的提升压力,FC技术却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FC协议主要针对局域网环境,随着存储应用的快速增长,更暴露出可管理性差、成本高昂、通用性和互操作性差、难以在广域部署、易形成信息孤岛等众多缺陷。而最令人沮丧的是,很多大型厂商对FC协议都抱观望态度,上游芯片厂商也纷纷停止了对FC芯片的研发,FC协议发展缓慢,FC 8Gb标准目前已处于难产阶段。依托FC 存储技术的进步推动存储速度的变革,似乎已成为“不可完成的任务”。

  很多厂商已经加入到IP存储市场中来。EMC曾经高傲地拒绝与IP 存储为伍,而如今,他们不仅拥有自已主打的IP 存储产品,更参与到这一领域标准的制定中来。这至少表明了EMC已经承认了IP存储在未来的主导地位。或许是这些厂商已经预见到了在不久的将来,FC也将与曾经的令牌环一样,湮灭于历史的大潮中。

  2008年,预计各大厂商将发布8 Gbps FC和10 GigE产品并将推出FCoE。“FCoE充分证明FC正在向iSCSI屈服,FC厂商提出这个新标准,就意味着他们基本上承认了以太网必然会居统治地位。这是一次战略性的撤退,目的是为了尽可能长时间地保留他们在FC架构上的投资。”H3C IP存储产品线总裁李治曾这样表示。

  另外一个不断被讨论的领域就是iSCSI SAN(iSCSI存储局域网)的持续发展。作为IP存储最受关注的技术,ISCSI可以替代基于FC的存储局域网,并提供低成本、合理性能的解决方案。

  虽然基于iSCSI的存储局域网的进展比较慢,但其趋势非常稳定。由于iSCSI和FC这两种技术已经如此接近,因此选择iSCSI还是FC可以根据非技术的标准。虽然iSCSI的性能还是弱于FC,但是它长远的竞争力并不容否认,这从戴尔宣布将要收购iSCSI存储厂商EqualLogic就可以看出来。“FC用于关键任务的应用程序,而iSCSI用于不那么重要的应用程序”的想法将不再适用。在2008年,iSCSI将展现出同以太网光纤通道(FCoE)竞争的优势。

  在过去几年中,全球的IP存储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阶段。在2007年主流存储厂商新发布的产品中,大多为完全的IP存储产品或具备IP存储功能的产品。2007年,国内IP存储市场达到1亿美元。我们可以看到,拉动整个存储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就是IP存储。根据相关机构预测,IP存储市场呈爆发式的增长。2007年国际市场销售额预计将达到17亿美元,未来5年IP存储增长率是每年80%,其中,国内市场高达88%,而2007年则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前3个季度的增长率是350%。2008年这一趋势将得以持续。

  SOC: 水平参差热点各异

  一场安全管理厂商与老牌网络管理厂商的SOC之争将会在2008年越打越激烈。当然,这样的竞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机会。

  事实上,安全管理平台(SOC)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

  早在三四年前,主流安全厂商大多已在传统防火墙的基础上,拓宽了更多的产品类别,其实无论是厂商还是用户都需要有一个管理平台把这些设备控管起来。

  而目前在安全管理平台这个领域的代表厂商不只有专业的安全公司,比如像启明辰、天融信和CA等公司, 还有像IBM、HP和Cisco这些在网络管理领域的巨头。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安全管理与网络管理这两种技术就开始相互渗透,几乎所有的网管软件中都含有了“安全管理”的功能; 而几乎所有的安全管理软件中也都含有“网管”功能。也许是因为IT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安全问题已经渗入到了网络系统的各个层面。

  而这样的发展趋势就给了那些老牌的网管巨头们机会,IBM、HP、Cisco等巨头对安全管理越来越重视,纷纷通过收购安全公司,在自己的网管平台中增加安全管理的功能。当然,虽然老牌网络管理厂商试图将安管技术纳入自己的麾下,并在SOC市场中分得更多的蛋糕,但同时,信息安全公司也开始与它们叫板,在安管平台中纳入了越来越多的网络管理功能。

  这样看来,一场安全管理厂商与老牌网络管理厂商的SOC之争将会在2008年越打越激烈。

  当然,这样的竞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机会,而究竟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目前,安全管理平台的主要用户在金融、电信等大型企业用户及政府、税务等行业用户。其中,大型企业用户的安全管理偏重于应用层面,政府等行业用户则偏向于基础设备及终端管理。

  相较之下,中小企业对这部分产品的需求则没有前者那样迫切。当然,对于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中小企业,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了安全管理的必要; 但对于一些信息化建设尚未步入正轨的中小企业,现在谈安全管理显然还为时过早。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并不能将SOC的建设理解为一个单一的产品或者一些安全产品的集合,SOC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安全体系建设的过程和成果,用户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很多时候,SOC需要根据用户的情况来定制。

  SOC并不像防火墙和IDS这样的产品,购买完之后部署即可,有什么问题再随时调整策略也可以。SOC从功能上有策略的管理、策略的审计、事件的管理、升级、标准化、统一的存储,还有不同产品的配置,以及与网管软件的交互等。

  由于SOC的实施涉及到了安全维护流程的调整与优化,甚至与业务系统紧密相连,所以SOC解决方案的实施需要专业化的实施过程。因此,SOC项目通常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首次实施可以有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从长期来看,SOC需要不断地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业务系统的变化逐渐进行完善,以保障SOC的充分有效利用。

  IT设计: 异军突起形成蓝海

  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现状下,2008年,IT设计将成为IT厂商获取新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几年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预言: “21世纪将是工业设计的世纪,一个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将成为明日的落伍者。”

  随着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与融合,工业设计在IT行业也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

  虽然工业设计并不是万能的,但在现阶段的市场中,IT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拥有良好的工业设计能力。

  苹果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iPod等新兴产品之所以能迅速获得广大的拥趸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别致的外观设计,凭借此,苹果公司不仅创造了销量奇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当消费者的IT消费心理不再满足于性能、价格等传统因素时,对于外观、设计方面的审美和更人性化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工业设计在IT业界正在成为一种共识。

  工业设计对IT产品有着不容忽视的市场作用: 首先,独特优美的产品造型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使企业产品在众多竞争产品中能够脱颖而出; 其次,工业设计能够赋予产品更高的附加值,实现用户对生活方式和个性品位的追求; 工业设计还能提升品牌形象,帮助企业以不同的工业设计方案应对多样、多变、多面的消费需求。

  世界上众多跨国公司早已对此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并纷纷建立了庞大的工业设计机构。日本东芝公司拥有数以百计的工业设计师。日立公司公布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该公司每增加1000亿日元的销售收入,其中51%用在工业设计上。

  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现状下,IT设计成为IT厂商获取新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IT产品以技术为动力、产品为依托,肩负着带动产业链发展、满足并引导人们需求的重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更新更加频繁,商业化设计特征尤其明显,这不但是企业实现整体战略的重要手段,同样也对用户的选择造成了影响。目前的IT产品的产品语意和文化符号更加趋同、与用户间的交互更加直观、界面独具特色,不但与用户的生活方式联系紧密,甚至可以引领或创造全新的生活方式。

  相比国外,我国的工业设计还存在着不少缺陷。虽然工业设计水平有所提高,但中国企业界对工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得到同比例的提高。中国企业对设计的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企业对设计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普遍地把设计看作是外观问题。设计和品牌创造成为了制约中国企业原创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瓶颈。

  恶性的价格竞争导致了设计的畸形发展,企业对设计成果也非常不重视,这种不重视知识产权的做法,导致做出来的设计作品层次非常低,进一步引发消费者的厌倦情绪。这种状态非常不利于IT设计的发展。

  要想改变目前IT设计的尴尬现状,政府需要加大对工业设计专利的保护力度,企业需要对工业设计形成完善的机制。在良好的保护和机制的引导下,中国的IT设计行业必然会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智能家居: 新科技走向平民

  我国在智能家居技术领域与欧美国家的差距并不大,今后,我国将全面普及智能家庭网络系统和产品,智能家居开始走向普通居民。

  几年前,比尔·盖茨花费巨资在华盛顿湖畔建造的智能化豪宅,曾一度吸引了众多目光。如今,智能化家电、智能化照明系统、智能化保安系统,乃至智能化小区等各种提法早已见惯不怪。中国智能化家居的前进步伐,开始越走越快。

  智能家居是住宅智能化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的智能家居市场有三个特点:

  一是市场潜力大。我们知道现在房地产业在全国的发展都很火爆,作为其下游产业,智能家居市场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第二点就是产品多,厂家多。这些厂家大部分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形成规模化。再有就是在智能家居行业国家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各自为政,按自己对市场的理解来开发产品,相互间的产品不具兼容性,这种局面就好像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的感觉。

  因此,今后几年智能家居市场会进入一个行业整合阶段,最终可能会出现几家规模比较大、品牌影响力好的厂家。

  而就智能家居市场的发展来说,近几年智能家居的概念已经被逐步推广,我国自行设计和生产的可连网的家用电器/设备也将有相当的规模。同时,在国内家电市场中,包括美的、海尔等知名品牌在内的不少厂商已经着手开发智能化家电产品,诸如真善美遥控智能照明系统、美的智能空调、海尔智能冰箱等,由于其价格大众化、操作简便,占据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我国在智能家居技术领域与欧美国家的差距其实并不大,估计仅滞后2~3年时间。

  未来几年中,我国将全面普及智能家庭网络系统和产品,智能家居开始走进普通居民的家庭居室中。

  在这个时期,整个市场将以我国自行研究和开发的系统和产品为主。国外的产品将在中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而智能家庭网络真正的大市场将在2007年~2008年中形成。

  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大、中型城市估计约有60%的住宅要实现智能化。因此,在近两年之内,房地产信息化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了。

  在这个大环境之下,如果房地产商不开发家居智能化楼盘,很可能会惨遭淘汰。

  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由于智能家居系统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轻松、有序、高效的现代生活环境,因而已经成为房地产商追逐的热点。

  在未来,没有智能家居系统的住宅将像今天不能上网的住宅那样不合潮流。

  目前,国家建设部已经开始批准建设普及型网络社区,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开始在楼盘的智能化家居上寻找“卖点”。

  相信在2008年以后,随着智能家居的普及,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舒适、便利和安全。

游戏机: 玩出来的大市场

  微软、索尼、任天堂的角逐与持续创新,将使其演变成聚合多媒体播放器和针对应用的平台的潜在替代品。

  自从游戏机出现,这个由手柄和游戏软件操纵的市场就从未停止过繁荣,而游戏行业的三大巨头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争夺。目前,在全球视频游戏机市场,索尼公司一家即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余下30%被微软公司的Xbox和日本任天堂瓜分。

  2006年因为索尼的PS3的推迟上市,给了微软Xbox 360机会。由于微软的特殊位置,人们对Xbox 360一直非常关注,微软也一直试图让人们接受Xbox 360的市场地位。任天堂的Wii和索尼PS3的供货短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Xbox 360销售,一方面是任天堂低估了市场对Wii的需求,另一方面索尼PS3的生产问题早已广为人知。据在线购物网站亚马逊的统计,微软Xbox 360成为2006年最畅游戏主机,2006年11、12两个月的销量达到200万台,超过了Wii和PS3。

  但微软并不是游戏出身,索尼和任天堂才是电玩行业原住民。相对与索尼PS3,任天堂的Wii价格更便宜,但索尼的实力更强。 PS2曾给索尼带来相当的财富,即使在微软Xbox 360已经上市销售的市场上,PS2依然占据着相当的市场份额。

  分析人士认为,在索尼和任天堂真正有机会发反扑之前,微软Xbox 360仍将在家用游戏机市场保持领先地位。

  便携式游戏机一度被认为只不过是一个有趣的实验产品,它是从业的游戏机供应商为了填补新硬件上市之前的销售缺口,在周期性新产品间歇期间让公众持续关注其品牌的举措。而如今便携式游戏机已经从单一的游戏平台转变为PMP的“发动机”。

  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5年,它们将日益成为聚合多媒体播放器和针对应用的平台如数字音乐播放器的潜在替代产品。

  索尼很有机会赢得这场大战,因为它在消费类电子行业拼闯了几十年,完全知道市场需要什么。索尼公司的PS2产品以巧妙设计、高价品牌著称,已称霸游戏市场。在微软加入之前,PlayStation就已经打败了所有对手,夺取了这个市场。

  但索尼历来存在的问题是,它无法抱成一团与对手较量,最近索尼传出的消息更多的是各部门之间的内讧,而不是高奏凯歌。尽管在三家公司中,索尼是惟一一家实际拥有媒体的惟公司,这本应会带来重大优势,但由于它担心盗版,所以将产品设计得过于复杂、不易使用,这无疑为自己的产品销售设置了障碍。

  微软也从未放弃对市场的争夺。微软表示,它的最终目标是将10亿用户吸引到这一游戏帝国中来。尽管这一目标有些宏伟,但不难想像,微软将为此全力以赴。

  而微软不断打压PS3对任天堂来说也是一个机会,由于价格低廉,尤其是相对于索尼和微软的价格,任天堂Wii的价格是相当具有诱惑力的。尽管如此,有限的游戏产品仍将制约任天堂的发展。

  市场的发展总是瞬息万变的,未来游戏机市场仍将保持三足鼎立的局势,谁将最终获得胜利,市场将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

  Web 2.0: 赚足眼球赢利艰难

  Web 2.0在消费端的应用已成气候,企业也逐渐开始部署,在眼球经济的网络时代它颇有潜力。

  产业4星

  现在人人都言必称Web 2.0。似乎不知道Web 2.0的就会遭到所有人的鄙视。

  可认真追究一下,恐怕很难有人能说得清Web 2.0到底是什么。有人说Web 2.0就是YouTube,有人说Web 2.0是博客和RSS,还有人说Web 2.0就是AJAX。似乎都对,又似乎都似是而非。

  Web 2.0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可能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 概念、技术、应用以及赢利模式。即使仅从技术角度来看,Web 2.0也包括AJAX等偏重网页设计和博客等偏重应用层面的概念。

  不过,从本质上讲,这些技术和应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交互性。也可以说,交互性是Web 2.0的一块金字招牌。

  尽管Web 2.0技术正开始在许多公司扎根下来,但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评估这些先进工具的价值仍然很难。技术人员在实施和集成新的Web工具时主要担心安全、投资回报和员工技能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证明Web 2.0技术带来的具体商业价值,繁忙的IT部门很难会考虑采用。

  目前大多数的Web 2.0项目还处于赢利模式不清、艰难维持的境地。互联网应用的分散性和复杂性决定了Web 2.0商业价值很难加以量化,这也是Web 2.0商业模式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很多号称Web 2.0网站的盈利模式其实还没有摆脱1.0时代的广告传播模式,因而其真正的赢利前景并不明朗。

  从消费端来看,因为大多数Web 2.0工具从诞生开始就是免费或者接近免费的,技术上也并不复杂,Web 2.0应用已经非常普及了。鉴于它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机会,一些商业公司也开始着手部署Web 2.0工具。

  不过,大多数公司仍在使用衡量价值的传统尺度(如投资回报和总体拥有成本)来评估 Web 2.0部署项目的成败。因而目前得到较好部署的大多数是那些免费的或者成本较低的Web 2.0工具,如RSS、博客、社交网络等。

  但事实上新兴的Web 2.0应用的价值很难通过传统的尺度来评估,因而目前大多数公司更多的是关注Web 2.0所带来的软性优点,比如提高业务效率、获得竞争优势等。从企业对Web 2.0工具的兴趣来看,RSS的接受程度最高,博客最淡。

  另一方面,将多种Web 2.0工具组合起来具有很大的价值,比如将RSS、播客(视频分享)、维基、社交网络或者博客技术组合起来应用。这也从一个层面表明,综合应用多个Web 2.0工具才能真正开始带来回报。

  不过遗憾的是,对于企业级应用来说,Web 2.0并不存在“杀手级组合”。不过用户在尝试到了一种Web 2.0工具的好处后,很可能会尝试第二种和第三种,而用户的积极反馈将是促进应用的最大动因。

  互联网时代的经济是眼球经济,Web 2.0将互联网的触角伸展到了更广泛的角落,并且将用户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尽管要解决盈利模式方面的问题,但Web 2.0仍然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电子支付: 政策酝酿产业突变

  随着《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的正式出台,我国电子商务的秩序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等多种支付形式的出现使得电子商务的步伐更加轻快。在业务结算中,电子支付的使用率越来越高。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额达到160亿元,比上一季度增长了33.3%,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倍多。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中非独立互联网支付达115.14亿元,独立互联网支付达52.05亿元,第三方手机支付达3.39亿元,第三方电话支付达0.76亿元。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规模中支付宝以47.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腾讯财富通以1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中国银联电子支付以13.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

  据了解,除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和eBay的“贝宝”外,目前中国市场上有50余家中小规模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公司,近几年来支付界都在等待中国人民银行颁布正式的《管理办法》。有专家表示,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电子支付将会越来越发挥作用,到时颁布《管理办法》是在情理之中。

  一旦牌照发放,电子支付行业将面临一场大变动。有牌照的支付企业无疑摇身一变成了央行的“正统金融公司”,而没有牌照的企业将会面临淘汰或者被兼并。

  专家还表示电子支付企业如果仅仅充当介于银行和商户之间这种插线板式的角色,“只有死路一条”。在这场寡头竞合中,将会出现产业链的细分,在商业银行之外,拥有终端用户优势的支付平台将占据更为上游的位置; 而传统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商则更有可能成为产业链上的增值服务商。从整个体系的风险角度来看,这个市场不会留下太多单纯的第三方支付商。

前景5星

  红火的电子支付市场终究难以掩饰瓶颈带来的弊端。政策风险、安全隐患、诚信缺失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而网上支付硬件设施落后,技术规范、人员素质以及实施标准缺乏统一规划,也束缚了电子支付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布了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该《规划》同时启动了国家电子认证服务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在线支付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实现与银行业务协同运行也成了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即将出台的《管理办法》将给电子支付行业带来一个焕然一新的局面。

  专家认为,牌照颁布以后,央行会对支付企业的从业人员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大学毕业、相关金融行业从业经验等。在系统方面,《管理办法》要求重大问题必须在4小时内恢复,超过24小时向上通报; 在年检方面,要求企业必须出具央行承认的第三方数据、技术安全认证,并定期进行审计,年检不合格的企业则会被取消牌照。“牌照颁发后,支付企业每推出一个新业务,都需要通过央行的认证才能推向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这对支付企业是好是坏,还需要企业自己去定义。

  网络广告:后劲十足效果难估

  是否会出现更加有效的网络受众评估方式?能否有更专业、更权威的机构去评估广告的效果?疑问重重。

  2007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增长了51.8%。而据业内预测,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保持55.6%的增长,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

  更有业内人士乐观地认为,网络广告已走出市场培育阶段,开始强势起飞。但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有分析师预计,2010年全球网络广告市场总产值将增至610亿美元。而在中国,2006年互联网广告运营商市场规模为45.28亿,其中品牌广告市场规模为30.6亿,同比增长43.3%,搜索引擎广告市场规模15.7亿。

  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运营商市场规模也仅为29.94 亿,关键字广告为11.5亿,占网络广告市场的比重已经达38.4%,比2006年上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2011年中国网络广告运营商收入将达到270.7亿元,从2007年到2011年的网络广告运营商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9.5 %。

  从以上这组数据可以大概了解网络广告目前的发展势头。的确,中国近几年来互联网迅猛发展,互联网广告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广告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追求品牌成了人们吃、穿、住、行的行为习惯,品牌就是靠广告吹捧出来的,它左右着人们对商品的认识,引导着消费者的消费意向。

  由此,它成了商家推销产品的绝好帮手,也成了媒体赚钱的轻松手段。

  网络媒体的广告与电视等媒体的广告不一样,因为它们的受众不同,因而广告的影响力都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受网民的知识层次、爱好习惯、工作经历的制约。常言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经常上网打游戏的人很少有人发电子邮件; 喜欢感情渲泄的人常进聊天室,寻找另一半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IT人士常逛希赛,视频发烧友常泡土豆,学习者常上学赛。如果广告的投放不拘内容和场合,不仅起不到广而告之的作用,而且还让人生出几多抱怨来,所以广告模式以及精准化就成了广告的核心主题。

  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目前也在力推精准广告,它不仅仅是关键词的广告,而是分析用户行为之后进行投放广告,其他门户站也在研究并计划推出精准广告,这种广告可按身份职业、偏好习惯以及不同地域场所的网民看到不同的、与他们更相关的广告信息。精准广告有极大的需求和发展前景,符合个性化网络广告投放,能准确寻找到其品牌或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不会浪费广告费。

  尽管网络广告市场一直高速增长,但部分互联网行业高管认为,缺乏有效的受众评估方式已经成为制约这一市场发展的阻碍。与此同时,在何种标准能最好地衡量用户对于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兴趣方面,业界同样存在着分歧。即便有评估数据,也无法同其他媒体相比较。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广告客户已经开始评估自身广告预算所发挥的效力。

  无线搜索: 成长迅速竞争激烈

  中国的无线网络市场是拥有6亿手机用户的庞大市场,谁能在这个市场抢先布局,谁在无线搜索领域的优势就会更明显。

  产业4星

  2007年,随着百度、谷歌和雅虎等对手机搜索的逐步重视,我们发现这种模式开始引起众多商家的关注,并直接切入市场。

  对于搜索巨头来说,手机搜索无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发展策略,毕竟我们看到百度、谷歌都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虽然目前市场还比较有限,但我们也知道在市场的培育期切入市场是条捷径,因为可以取得“先入为主”的优势,这也是搜索巨头对手机搜索都很青睐的原因所在。

  谷歌在手机搜索方面一直踌躇满志,谷歌已经联合多家手机厂商和运营商,共同开发一款开放源代码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旨在帮助用户更加方便地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家手机厂商同谷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计划推出基于Android的手机。此外,谷歌也推出了多种手机应用,包括搜索、新闻、地图和电子邮件等等。

  当然百度也不甘落后。不久前,百度与中国移动和中国网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为2008年在中国推出的3G网络开发新服务。

  事实上,除了互联网搜索巨头之外,移动运营商对手机搜索也非常关注,除了固有的移动和联通之外,电信和网通对手机搜索也是蠢蠢欲动。

  据悉,中国电信与一家手机搜索企业合作,为自己6500多万小灵通客户提供手机搜索服务,以增强小灵通用户的无线应用体验,帮助他们更快捷、更精确地找到感兴趣的信息资源。

  很显然,国内的几大电信运营商的策略都是一样的,由于他们自身在搜索方面并没有什么技术积淀,因此和有技术、有经验的搜索厂商合作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随着中国无线网民的不断增加,全球无线搜索的时代已经来临。

  无线搜索服务商将涉足定位服务,为用户提供基于位置的无线本地信息搜索业务,并通过该业务为本地企业提供无线营销机会。

  与PC相比,手机的突出优势在于其便携性,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拓展了用户的使用条件。但是受制于手机屏幕尺寸、移动网络通信状况等因素,移动搜索所能获取的信息量无法与PC上网相匹敌,因此用户通常只在不具备PC上网条件时使用移动搜索业务。

  相应的,用户使用移动搜索业务时,更关注信息量不大且与当前行为密切相关的实用信息。

  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位置相关的本地信息作为符合上述要求的实用信息,将受到无线搜索用户的欢迎。

  本地信息通常与位置信息有较强的关联,用户关注搜索对象的位置,也关注自身所处位置。用户一般对自己周边的一些兴趣点更为关心,针对此类需求,根据用户位置呈现差异化搜索结果将使得搜索结果精准性有所提高。

  另外,在用户对周边环境不熟悉时,还需要一些导航服务引导用户到达目的地。

  从移动搜索服务商的角度来看,结合用户的搜索偏好以及位置变动信息,将有助于用户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以提高服务质量,并为广告定向投放提供用户数据支持。

  从宏观环境来看,2008年奥运会将拉动本地信息需求,大量的外来观赛人员将存在较多的本地实用信息搜索需求以及位置服务需求。

  3G在几个重点城市的商用,也为相关业务提供了带宽支持。现阶段正在测试的TD手机,均具备GPS功能,也将逐渐消除终端支持方面的障碍。

  社交网站:人气飚升模式不清

  拥有难以估量的活跃用户群的社交网站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富矿”。

  产业4星

  俗话说: “在家靠兄弟,出门靠朋友”。交友是人们不变的需求之一,因而基于社交和交友为主要目的的社交网络SNS将不死!而2008年将是社交网站更加火爆的一年。借着北京奥运会的机会,也许你有可能利用SNS社交网站平台结交来自世界的朋友,真正实现“My friends are all over the world”这个梦想!

  就目前而言,广告收入依旧是社交网站未来的主要盈利模式之一,这种对人的行为模式的准确定位,将使得广告做到更精准的匹配。据悉,2006年全球交友网站网络广告市场收入达4.5亿美元,其中美国最高,占3.5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全球网络交友网站广告收入将达到29美元。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么一个趋势:社交网站也能是一个非常好的C2C交易平台。基于真实的个人信息建立起来的社交网站将是很好的商务平台。在社交网络中可以卖任何东西,比如卖房子、卖汽车等,但是到目前为止,在社区网站进行交易的大多数还是虚拟形象、虚拟礼品而已。

  虽然中国的社交网站并没有产生成熟的盈利模式、依旧靠着风投苦苦支撑,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拥有着难以估量的活跃用户群的社交网站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富矿”,只不过中国的企业家们并没有找到开采它们的办法而已。

  未来在社交网站领域中将产生伟大的公司,但究竟会是谁,还应等待时间的考验。

  前景3星

  Web2.0这面大旗早已经插在了中国互联网界的每一个山头上,但是利用Web2.0获利的互联网公司仍是寥寥无几,社交网站也是如此。如何复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关系,固定社交网络的成员,依旧是2008年社交网站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大学生交友社区如今已经基本达到饱和的情况下,未来的社交网站应当更多地将生活与工作上的固定关系复制到网络世界之中: 也许你将会在2008年看到更多基于共同爱好关系、威客模式、行业或商业需求关系、工作伙伴关系、同乡或者同城关系的社交网站。

  将用户滞留于社区是每个社交网在2008年所必需着力去做的大事。社交网站将会同IM工具开发商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同开拓市场。当然,社交网站将会推出各种各样的第三方工具、插件供用户选择打发休闲的时间或者更好的利用他们开展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活动。以上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 让社交网站实现有普通的社交、交友功用向社交应用平台转变。这将成为2008年社区网站最主流的杀手级应用。

  正如当年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后,以Facebook、Myspace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似乎昭示着互联网已经发展的第三阶段——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发现自己需要的信息,用户基本上可以不花什么力气就能获得更多、更个人的信息。通过一个社交应用的平台把原本分散的个人信息、观点、图书、音乐、照片和视频等服务全部粘合在一起,展现了更广阔的互联网未来。

视频网站:播客(视频分享)风光资金短缺

  充足的带宽资源和日益增长的网民数量将是视频网站飞速成长的沃土。

  产业4星

  随着Web2.0时代的来临,播客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2008年,播客的身影将遍及门户、bolg、BBS、SNS等IT平台。

  2008年将是视频网站极为风光的一年,视频网站将得到大发展,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业界普遍的认同。

  中国互联网协会交流与发展中心主任胡延平说: 在2007年底,网络视频用户数已突破一亿人; 而到2008年底时,视频网站的用户到达率将和门户网站的用户到达率基本相等。

  2007年视频网站同所有的Web2.0网站类似,都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而这种局面将在2008年被打破,打破其盈利瓶颈的正是网络视频广告。

  视频广告的优势已经逐步显现出来: 网络视频广告的表现形式较图文广告更为丰富,将极大的满足广告主和广告公司的需求。在“精准营销”时代,拥有人数众多、定位鲜明的消费者视频网站将会借着北京奥运会的“东风”,合理利用资源,打好视频广告“营销牌”。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08年,视频网站将会得到一笔可观的收益。

  当然,视频网站在2008年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合理地控制带宽支出、节约企业运营成本还将是每一个视频网站CEO最为头痛的事情之一。

  对于视频网站而言获得大规模的风投依旧是件难事。虽然不断有千万美元级别的风险投资砸进中国,红杉、凯雷等国际顶级风投商纷纷瞄准中国视频网站,但是从目前来看,注入的资金远远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求。尽管拥有百G级别的带宽资源,但在急剧增长的用户面前仍是微不足道的。

  2008年整个中国视频网站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仍然是融资。

  前景4星

  随着DC、DV等数码产品的日益平民化,“播客”一词已经不再陌生。

  2007年视频网站的火爆,使得业界对“播客”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2008年,我们将如同上世纪60年代的人感慨电视机所拥有的巨大威力一般感慨“播客时代的到来”。

  “播客”正在改变我们传统的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借助播客的力量,就算没有数字电视,网民们也能不会错过自己心仪的电视节目; 未来在网络中投放的商业广告将会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视频技术,视频广告将会取代flash广告“一统天下”的局面; 视频招聘、视频交友将越来越多的出现于各个招聘、交友网站中,而以视频形式发布交易信息也许也能够在2008年的各类B2B、C2C、B2C上打出一片新天地……

  播客也将会引领互联网由“图文动画”时代走向“声色”时代!

  4G:扬帆启航征途漫长

  4G是一个遥远的大馅饼,隐约看得到,但是还不知道该怎么去拿。

  产业3星

  3G尚未在中国商用,4G就已被炒得沸沸扬扬,各国为争取4G话语权而不遗余力。国际电信联盟为4G制定的时间表显示:2006年至2007年完成频谱规划,2010年左右完成全球统一的标准化工作。而关于4G标准的征集、确定将在今年开始进行。

  我国对4G的筹备也早就开始了。早在2001年,我国863计划启动了面向后三代/四代的3G/4G移动通信发展的重大研究计划——未来通用无线环境研究计划。

  我国在4G标准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2005年10月,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西门子、爱立信、华为、中国移动和清华大学等共同成立了“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目前已经吸纳了33家会员,而且已与多家国外民间标准组织正式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大唐电信已经完成了4G标准的技术方案起草工作,目前正在进行4G关键技术的系统验证。

  4G所带来的巨大产业机会,大家都能想得到,但这一刻将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很难预测。3G望穿秋水这么多年,尚没有成为主流的应用,很多设备厂商的巨额投资都没有收回来,何况现在还看不到影子的4G?

  国际电信联盟对4G的描述为移动状态下能够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静止状态下能够实现1Gbps的速率,但目前关于4G的定义尚无定论,对于该如何实现从3G到4G的过渡,业界也一直存在不同观点。

  因而,对于众多通信厂商而言,4G是一个遥远的大馅饼,隐约看得到,但是还不知道该怎么去拿。

  前景3星

  2006年10月31日,中国自主开发的4G测试系统“未来通用无限环境研究计划”在上海通过了现场验收。

  该测试网络覆盖了上海长宁区主要区域,由上海市政府主导,当时投资已经超过1.5亿元。该项技术将手机传送速度提升至3G手机的50倍,并能以每秒2.84兆的速度完成图片和声音的传送。

  目前对4G最为关注的企业不仅包括北电网络公司、三星、摩托罗拉等,在电信领域拥有较大知识产权优势的高通和英特尔也摩拳擦掌,希望能获得4G的主导权。

  2006年7月,中国移动和全球知名电信运营商沃达丰、欧洲著名运营商Orange以及日本最大移动运营商NTTDoCoMo等7家企业合作成立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组织(NGMN),其目标也直指4G。

  据悉,这个网络可以让运营商提供无缝的业务。有人甚至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商用可能会在2010年。同时,NGMN公司会向各大标准组织听取有关未来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应用单位、运营商、电信设备商磨拳擦掌,指向4G。作为一项投资,这个举动是必须的,“鸡蛋必须多放在一些篮子”。但是,估计很多厂商都没有把4G纳入自己最近的收入中。

  未来几年,4G依然还是一个砸钱而不是赚钱的活儿。

  智能手机:移动信息化催熟应用

  当用户倾向通过手机获取更加快速、详尽、准确的信息,对手机的数据处理提出更高要求时,智能手机将部分地取代笔记本电脑。

  产业3星

  苹果iPhone手机的上市给智能手机市场注入了一针“兴奋剂”,而Palm的大力推广也使得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手机市场,智能手机是国内外各大厂商争夺的热点,更是手机销售薄利形势下的一处亮点。国内外IT厂商纷纷摩拳擦掌,力图在智能手机市场分一杯羹。随着IT厂商的大举进入,智能手机领域又将引发一场空前大战。

  智能手机的优势非常明显,不但内容丰富,还具有可以无限扩展的强大功能以及硬件的可升级性,这使得智能手机能够真正地实现通信、电脑和互联网的融合。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5年,智能手机的年均增长率将超过30%,在手机市场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大;就功能属性而言,今后智能手机的绝大部分应用将等同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有可能取代笔记本电脑大部分功能。

  智能手机国内市场的发展大部分功能十分迅速,根据计世资讯数据,2007年中国手机网民数与2006年相比增长167%,有28.9%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为移动信息化应用奠定了基础。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消费者一方面倾向于通过手机获取更加快速、详尽、准确的信息,尤其是多媒体信息;另一方面对手机的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有利条件创造了市场对智能手机的强烈需求。

  数据显示: 2007年中国移动信息化市场销售额达到14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1.3%。增长的动力来自于移动政务和移动商务应用的高速发展。分析师预测,2008年行业应用蕴涵着巨大的商业潜力。

  前景4星

  目前,电子邮件可能是智能手机用户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但随着网络连接性的提高,智能手机的功能将更加强大。

  有分析认为,企业信息化市场将推动智能手机的发展,由于移动信息化投入低,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不高,智能手机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的需要;而通过移动信息化应用可以为各级政府提供各种移动应用,包括移动办公、移动政务,促进政府部门从“无纸”化办公向“无址”化办公转变。

  虽然如此,智能手机的应用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依靠无线信道就必然受到服务提供商的制约,以GPRS网络服务为基础的电子邮件系统接受和发送产生的流量费用偏高,Wi-Fi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等等。

  另外,安全问题也对智能手机的发展造成了影响。智能手机几乎拥有PC(计算机)的所有功能,又具有20%PC无法拥有的功能,这就是黑客们对智能手机兴趣大增的原因。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机基本采用几大主流操作系统:诺基亚的symbian、摩托罗拉的Linux、一些国产智能手机品牌使用的Windows Mobile系统以及PPC系统。操作系统开放给间谍软件留下了可乘之机。

  智能手机若想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厂商应更积极地细分用户市场,了解用户对移动增值业务的需求,主动寻求手机功能的突破点。

本文标签: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