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340402

目录

一、三级等保项目所需设备清单

1. 安全物理环境

2. 安全通信网络

3. 安全区域边界

4. 安全计算环境

5. 安全管理中心

二、三级等保测评的高风险项分析与整改方向

1. 高风险项判定依据

2. 三级系统高风险项整改方向

技术方面

管理方面

结语


随着信息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构建“一个中心,三重防护”的多级防护体系成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举措。针对三级等保项目,不仅在安全物理环境、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以及安全管理中心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对关键设备的冗余、数据传输与存储的保密完整性、内外部入侵防范、身份双因素鉴别以及统一审计等都作出了严格规定。本文将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详细介绍三级等保项目所需的设备清单,并对高风险项的分析与整改方向进行综合解读。


一、三级等保项目所需设备清单

针对三级等保测评要求,安全防护体系需要涵盖以下五个层面:

1. 安全物理环境

机房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载体,其物理安全至关重要。三级等保在物理环境方面的基本要求包括:

  • 电子门禁系统
    配置具备权限控制的电子门禁设备;如无电子门禁,则必须配合视频监控及进出签字记录,确保进出人员可追溯。

  • 消防灭火设备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必须配置有效期内的消防灭火设备,并配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确保火灾事故能及时发现与处置。

  • 备用电力保障
    配置UPS、备用发电机或备用供电线路,至少满足其中一项要求,保障机房供电的连续性。

  • 机房防盗报警或专人值守的视频监控系统
    三级等保要求机房应设置防盗报警系统或配备专人值守的监控设备,以增强物理安全防护。

2. 安全通信网络

保障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是构建安全通信网络的重要目标。主要措施和设备包括:

  • 路由器与交换机
    采用具备分区隔离功能的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通过合理的网络架构实现内部各区域的有效隔离。

  • 防火墙
    优先选用新一代防火墙(NGFW),要求具备防病毒、入侵检测/防御(IDS/IPS)及VPN模块;如采用利旧设备,则建议在系统内部实现纵深隔离。

  • 数据传输保密与完整性保障产品
    如VPN、加密机、数字证书等。对于存在远程网络访问场景(例如分公司人员访问总部系统、记者远程上传素材等)的情况,需配置VPN或应用层加密(SSL/HTTPS)等措施,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 冗余设计
    通讯线路、路由器、交换机以及关键服务器等重要设备必须具备冗余配置,满足高可用性要求,确保系统在故障时能快速切换、持续稳定运行。

3. 安全区域边界

在不同安全区域之间构建严密隔离,防止跨区域攻击或入侵是三级等保的核心要求。应部署以下设备:

  • 新一代防火墙(NGFW)
    部署在网络边界处,要求具备入侵检测/防御、防病毒等功能,并确保策略、规则库更新周期不超过半年,恶意代码库更新周期不超过一个月。对于利旧防火墙,建议在运维管理区与核心服务区之间进行区域隔离。

  • 防病毒网关
    当防火墙不具备内置病毒防范功能时,需单独部署防病毒网关以确保恶意代码防护。

  • 入侵检测/防御设备
    如防火墙无法满足要求或利旧设备缺乏相应模块,需配置专用的IDS/IPS设备对网络关键节点进行实时检测和防护。

  • 安全审计系统
    对重要安全设备和网络设备产生的日志进行统一采集与审计,建议所购审计系统同时覆盖主机、网络及部分中间件应用层面的监控需求,节约成本并提高安全性。

  • 网闸
    针对核心业务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非频繁访问场景)可配置网闸,实现物理隔离,降低与互联网直接交互的风险。

注:若新一代防火墙已集成防病毒及IDS/IPS功能并保持有效升级,则可不必单独部署防病毒网关及入侵检测/防御设备。

4. 安全计算环境

为保障主机、服务器及应用系统的安全,安全计算环境方面需配置如下设备和措施:

  • 网络版防病毒软件或EDR
    在服务器及终端上部署集中防病毒软件或EDR系统,确保系统具备恶意代码防护能力。

  • Web应用防火墙/防篡改系统
    针对对外提供网站访问的业务系统,配置WAF或防篡改系统,强化Web服务器的安全防护。

  • 安全审计系统与数据库审计系统
    根据系统规模选择适当的审计系统,小型系统可与安全区域边界共用;对数据库建议采用专用审计设备,实现更加精准的监控与审计。

  • 数据传输与存储安全产品
    为保障数据在传输及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与保密性,可采用VPN、加密机、数字证书等产品,满足远程访问或跨网络传输的安全要求。

  • 双因素身份鉴别设备
    三级系统要求对设备和应用系统实施双因素认证。常见方案包括:

    • 密码+硬件令牌(如USB Key)
    • 密码+短信验证码
    • 密码+手机APP动态验证码
    • 指纹识别+密码
      通过多重身份验证机制,有效防范身份冒用风险。
  • 终端安全管控系统
    针对终端设备,采用设备准入管理、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监控外设接口及外联设备等措施,防止终端非法接入及U盘等外部设备滥用。三级系统对设备外联要求更严格,应定期检查并整改违规行为。

5. 安全管理中心

安全管理中心主要用于统一调度和监控全系统安全状况,其建设要求包括:

  • 堡垒机
    通过分权限管理路由器、核心交换机、重要服务器、终端及数据库,实现集中运维与安全审计,满足身份鉴别和操作日志留痕要求。

  • 安全审计系统
    对各类安全设备、网络设备及关键系统进行分权限日志采集、审计与分析,确保安全事件可追溯、可告警、可处置。

  • IT运维/网管系统
    三级系统要求对关键网络链路、设备状态、服务器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建议部署类似Zabbix等IT运维类管理软件,实现设备状态、链路监控和安全事件识别的集中管控。

tips:在网上看到一个大佬的帖子,他总结梳理一个三级等保项目需要的设备清单如下:(表中红色为强烈推荐配置刚需产品)

以下g表示安全通用类要求,s表示业务信息安全保证类要求,a表示系统服务安全保证类要求。

ngfw是新一代防火墙;acl访问控制列表;av是病毒防范;ips是入侵防御;ids是入侵检测;edr是端点检测与响应;waf是web防火墙;vpn是虚拟专网。

等保技术要求

子项

主要内容

对应产品

安全通信网络

网络架构g

选型合理,分区隔离,凡余架构,高峰可用

ngfw,防ddos,具备acl功能的路由器、交换机

通信传输g

采用校验技术/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和保密性

ngfw(ipsec&sslvpn)、vpn设备

ngfw(含vpn模块),vpn设备

可信验证s

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应用关键点动态验证,可报警,可审计

设备可信启动机制

安全区域边界

边界防护g

跨边界控制,内联设备,外联行为监测,无线网限制

ngfw,网络准入控制、终端安全管控

访问控制g

五元组过滤,内容过滤,策略优化,基于应用协议和应用内容的访问控制

ngfw

ngfw

入侵防范g

防外部攻击防内部攻击,防新型未知网络攻击

ips/ids,

edr/态势感知探针,沙箱,nta网络流量分析

ngfw(含ips、ids模块)或ips、ids、态势感知、沙箱等

恶意代码防范g

网络防病毒,垃圾邮件过滤

ngfw(av),ngfw(防垃圾邮件)

ngfw(av)、或者网络防病毒网关

安全审计g

用户行为,安全事件审计,远程用户行为,访问互联网用户行为单独审计和数据分析

堡垒机,上网行为管理,综合日志审计系统

综合日志审计系统

可信验证s

基于可信根对区域设备的系统引导,应用关键点可动态验证,可报警,可审计

设备可信启动机制

安全计算环境

身份鉴别s

身份唯一性,鉴别信息复杂度,口令,密码技术,生物技术等双因子及以上认证且其中一种必须为密码技术

堡垒机,双因素认证服务器等

访问控制s

用户权限管理,管理用户权限最小化访问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或进程级,客体为文件, 数据库表级

访问控制平台,api网关等

安全审计g

用户行为审计,对审计进程保护

上网行为管理,日志审计系统

综合日志审计系统

入侵防范g

检测入侵行为,关闭不使用的端口,管理终端限制,发现已知漏洞

ips,漏洞扫描

主机ids或ips软件、终端安全管控系统

恶意代码防范 g

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或免疫可信验证机制,防护机制支持升级和更新

ngfw(av),主机防病毒软件

网络版防病毒软件

可信验证s

基于可信根对计算设备的系统引导,应用关键点动态验证,可报警,可审计

设备可信启动机制保障

数据完整性s

数据防篡改;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

ngfw,vpn,waf,网页防篡改,加密机

vpn,waf,网页防篡改,加密机

数据备份恢复a

数据本地备份和恢复,提供异地实时备份功能,数据处理系统热冗余

多活数据中心

本地存储设备、异地备份数据中心

剩余信息保护s

鉴别信息,敏感信息缓存清除

应用自身机制

个人信息保护 s

个人信息最小采集原则,访问控制

应用自身机制

安全管理中心

系统管理g

应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应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和管理

网管系统,堡垒机

审计管理g

应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应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审计记录,应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

堡垒机,综合日志审计系统、数据库审计

综合日志审计系统、数据库审计

集中管控g

特定管理分区,统一网管和检测,日志采集和集中分析,安全事件识别告警和分析,策略补丁升级集中管理

网管系统,态势感知系统,补丁服务器

网管系统,态势感知系统,补丁服务器

安全管理g

应对安全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应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审计记录应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

堡垒机,日志审计系统

堡垒机,日志审计系统


二、三级等保测评的高风险项分析与整改方向

在完成现场测评后,测评机构将根据设备配置与安全策略的落实情况对系统进行打分。按规定,测评分数必须达到70分以上,且不存在无法补偿的高风险项,方能认定为合格。对于三级系统,其高风险项较二级系统显著增加:技术风险项多达55项,管理风险项达到15项。

1. 高风险项判定依据

依据《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高风险判定指引》(T/ISEAA 001-2020),每项高风险判例均包括以下要素:

  • 标准要求
    对应GB/T 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的具体条款。

  • 适用范围
    明确指出适用于二级及以上、三级及以上或高可用性系统等不同定级对象。

  • 判例场景
    描述具体应用场景,标注“所有”或“任意”,明确判定风险的具体情形。

  • 补偿因素
    在特定场景下,可通过综合其他安全控制措施对风险进行补偿性降低,但部分风险(如机房无防盗报警系统)则难以通过补偿手段解决。

2. 三级系统高风险项整改方向

与二级系统相比,三级系统在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均提出更高要求,其整改重点主要包括:

技术方面
  • 关键设备冗余
    所有关键线路、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以及直连设备必须实现冗余配置,确保系统在硬件故障或断线情况下能够无缝切换。

  • 数据传输与存储安全
    对远程访问和跨网络传输场景,必须采用VPN、SSL/HTTPS、加密机等措施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 内部入侵监测和防御
    除边界防护外,内部网络也应部署新一代防火墙(含IPS模块)或独立入侵检测设备,实现对内部异常行为的实时监控和防范。

  • 双因素身份鉴别
    对所有关键应用和系统实现双因素认证,确保用户在登录、操作过程中提供多重验证,降低因弱口令或身份伪造造成的风险。

  • 数据备份及热冗余
    重要数据必须在异地(同城机房间距离不少于30公里,跨省市不少于100公里)进行备份;关键数据库和后台数据处理系统应实现热冗余部署(如集群、双机热备、数据库镜像及RAID存储),确保数据持续可用。

  • 实时运维监控
    部署IT运维管理系统(如Zabbix等),对网络链路、设备状态、服务器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快速响应安全事件和故障。

  • 统一审计
    建立统一审计平台,对不同设备和系统的安全日志、用户行为、远程操作进行集中采集、分析与告警,确保安全事件及时发现和处置。

管理方面
  • 安全组织与领导机制
    成立专门的网络安全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最高负责人,统筹协调安全建设和整改工作。

  • 产品采购与信创要求
    确保所有安全产品采购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关注信创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趋势,实现自主可控,降低外部风险。

  • 软件开发与源代码审查
    对外包软件开发系统,必须要求开发单位提供源代码,并对潜在后门及隐蔽信道进行安全审查,可通过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降低风险。

  • 上线前安全测试
    所有系统在上线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安全性测试,并形成安全测试报告(包括密码应用安全测试内容),确保产品无重大安全隐患。

  • 运维工具管控
    严格管控运维工具使用,确保接入设备经过审批,操作过程中留存不可篡改的日志,并在操作结束后及时清除敏感数据,保障系统运维安全。

  • 设备外联管控
    对所有与外部网络连接的设备进行管控,确保所有外联行为得到授权和批准,并定期检查违规接入(如无线上网等)的情况。

  • 应急预案与培训演练
    定期组织系统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提升整体应急响应能力和安全意识。

等保2.0测评 高风险判定指引表

序号

层面

控制点

标准要求

本文件判例

适用范围

1

安全物理环境

物理访问控制

机房出入口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机房出入口访问控制措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2

防盗窃和防破坏

应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或设置有专人值守的视频监控系统

机房防盗措施缺失

三级及以上系统

3

防火

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

机房防火措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4

电力供应

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机房短期备用电力供应措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5

应提供应急供电设施

机房应急供电措施缺失

高可用性的四级系统

6

基础设施位置

应保证云计算基础设施位于中国境内

云计算基础设施物理位置不当

二级及以上云计算平台

7

安全通信网络

网络架构

应保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网络设备业务处理能力不足

高可用性的三级及以上系统

8

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地址

网络区域划分不当

二级及以上系统

9

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界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应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网络边界访问控制设备不可控

二级及以上系统

10

重要网络区域边界访问控制措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11

应提供通信线路、关键网络设备和关键计算设备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关键线路和设备冗余措施缺失

高可用性的三级及以上系统

12

应保证云计算平台不承载高于其安全保护等级的业务应用系统

云计算平台等级低于承载业务系统等级

二级及以上系统

13

通信传输

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重要数据传输完整性保护措施缺失

三级及以上系统

14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

重要数据明文传输

三级及以上系统

15

安全区域边界

边界防护

应限制无线网络的使用,保证无线网络通过受控的边界设备接入内部网络

无线网络管控措施缺失

三级及以上系统

16

访问控制

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

重要网络区域边界访问控制配置不当

二级及以上系统

17

入侵防范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外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外部网络攻击防御措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18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内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内部网络攻击防御措施缺失

三级及以上系统

19

恶意代码和垃圾邮件防范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恶意代码防范措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20

安全审计

应在网络边界、重要网络节点进行安全审计,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网络安全审计措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21

安全计算环境

身份鉴别

应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身份鉴别信息具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设备存在弱口令或相同口令

二级及以上系统

22

应用系统口令策略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23

应用系统存在弱口令

二级及以上系统

24

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应配置并启用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相关措施

应用系统口令暴力破解防范机制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25

当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设备鉴别信息防窃听措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26

应用系统鉴别信息明文传输

二级及以上系统

27

应采用口令、密码技术、生物技术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且其中一种鉴别技术至少应使用密码技术来实现

设备未采用多种身份鉴别技术

三级及以上系统

28

应用系统未采用多种身份鉴别技术

三级及以上系统

29

访问控制

应重命名或删除默认账户,修改默认账户的默认口令

设备默认口令未修改

二级及以上系统

30

应用系统默认口令未修改

二级及以上系统

31

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规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规则

应用系统访问控制机制存在缺陷

二级及以上系统

32

安全计算环境

安全审计

应启用安全审计功能,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设备安全审计措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33

应用系统安全审计措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34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设备审计记录不满足保护要求

二级及以上系统

35

应用系统审计记录不满足保护要求

二级及以上系统

36

入侵防范

应关闭不需要的系统服务、默认共享和高危端口

设备开启多余的服务、高危端口

二级及以上系统

37

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或网络地址范围对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的管理终端进行限制

设备管理终端限制措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38

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内容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应用系统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39

应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已知漏洞,并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时修补漏洞

互联网设备存在已知高危漏洞

二级及以上系统

40

内网设备存在可被利用的高危漏洞

二级及以上系统

41

应用系统存在可被利用的高危漏洞

二级及以上系统

42

恶意代码防范

应采用主动免疫可信验证机制及时识别入侵和病毒行为,并将其有效阻断

恶意代码防范措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43

数据完整性

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重要数据传输完整性保护措施缺失

三级及以上系统

44

数据保密性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重要数据明文传输

三级及以上系统

45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重要数据存储保密性保护措施缺失

三级及以上系统

46

安全计算环境

数据备份恢复

应提供重要数据的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数据备份措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47

应提供异地实时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重要数据实时备份至备份场地

异地备份措施缺失

三级及以上系统

48

应提供重要数据处理系统的热冗余,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数据处理系统冗余措施缺失

三级及以上系统

49

应建立异地灾难备份中心,提供业务应用的实时切换

未建立异地灾难备份中心

四级系统

50

剩余信息保护

应保证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鉴别信息释放措施失效

二级及以上系统

51

应保证存有敏感数据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敏感数据释放措施失效

三级及以上系统

52

个人信息保护

应仅采集和保存业务必需的用户个人信息

违规采集和存储个人信息

二级及以上系统

53

应禁止未授权访问和非法使用用户个人信息

违规访问和使用个人信息

二级及以上系统

54

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

应确保云服务客户数据、用户个人信息等存储于中国境内,如需出境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

云服务客户数据和用户个人信息违规出境

二级及以上云计算平台

55

安全管理中心

集中管控

应对网络链路、安全设备、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的运行状况进行集中监测

运行监控措施缺失

高可用性的三级及以上系统

56

应对分散在各个设备上的审计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和集中分析,并保证审计记录的留存时间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审计记录存储时间不满足要求

三级及以上系统

57

应能对网络中发生的各类安全事件进行识别、报警和分析

安全事件发现处置措施缺失

三级及以上系统

58

安全管理制度和机构

管理制度

应对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59

岗位设置

应成立指导和管理网络安全工作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其最高领导由单位主管领导担任或授权

未建立网络安全领导小组

三级及以上系统

60

安全管理人员

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

应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并告知相关的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

未开展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培训

二级及以上系统

61

外部人员访问管理

应在外部人员接入受控网络访问系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开设账户、分配权限,并登记备案

外部人员接入网络管理措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62

安全建设管理

产品采购和使用

应确保网络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违规采购和使用网络安全产品

三级及以上系统

63

外包软件开发

应保证开发单位提供软件源代码,并审查软件中可能存在的后门和隐蔽信道

外包开发代码审计措施缺失

三级及以上系统

64

测试验收

应进行上线前的安全性测试,并出具安全测试报告,安全测试报告应包含密码应用安全性测试相关内容

上线前未开展安全测试

三级及以上系统

65

安全运维管理

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

应严格控制运维工具的使用,经过审批后才可接入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应保留不可更改的审计日志,操作结束后应删除工具中的敏感数据

运维工具管控措施缺失

三级及以上系统

66

应保证所有与外部的连接均得到授权和批准,应定期检查违反规定无线上网及其他违反网络安全策略的行为

设备外联管控措施缺失

三级及以上系统

67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

应提高所有用户的防恶意代码意识,对外来计算机或存储设备接入系统前进行恶意代码检查等

外来接入设备恶意代码检查措施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68

变更管理

应明确变更需求,变更前根据变更需求制定变更方案,变更方案经过评审、审批后方可实施

变更管理制度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69

备份与恢复管理

应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数据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制定数据的备份策略和恢复策略、备份程序和恢复程序等

数据备份策略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70

应急预案管理

应制定重要事件的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处理流程、系统恢复流程等内容

重要事件应急预案缺失

二级及以上系统

71

应定期对系统相关的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并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

未对应急预案进行培训演练

三级及以上系统

72

云计算环境管理

云计算平台的运维地点应位于中国境内,境外对境内云计算平台实施运维操作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

云计算平台运维方式不当

二级及以上云计算平台


结语

三级等保项目在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上要求更高、细节更精。通过构建完备的物理环境、通信网络、安全边界、计算环境和管理中心,并对高风险项进行全面整改,能够有效提升整体安全防护能力,确保信息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现场测评情况,逐项落实整改措施,切实达到国家等级保护要求,实现安全投入与产出的平衡与共赢。


本文标签: 高风险清单方向项目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