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1122850
- TCP协议
- 简介
- 报文内容
- 三次握手
- 四次挥手
- 拥塞控制
- UDP
- 简介
- UDP 的主要特点
- UDP报头
- DHCP协议
- 简介
- DHCP报文种类
- DHCP报文格式
- IP地址分配方式
- HTTP
- 主要特点
- HTTP请求报文
- HTTPS
- 简述
- HTTPS 的安全通信机制
- TLS与SSL的区别
- DNS
- 简介
- DNS的分层
- Host文件
- DNS分层
- DNS缓存
- DNS记录和报文
- 资源记录
- DNS报文
- DNS数据库中插入记录
- DNS通信流程
- NAT
- 简介
- 原理与特点
- 分类
- 静态NAT
- 动态NAT
- 端口地址转换(NAPT/PAT)
- 流程
- 优点、缺点
- NAT穿越技术
- 应用层网关
- 探针技术STUN和TURN
- 中间件技术
- 中继代理技术
- 特定协议的自穿越技术
- NAT穿越软件
TCP协议
简介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由RFC 793定义。
报文内容
序列号seq:占4个字节,用来标记数据段的顺序,TCP把连接中发送的所有数据字节都编上一个序号,第一个字节的编号由本地随机产生;给字节编上序号后,就给每一个报文段指派一个序号;序列号seq就是这个报文段中的第一个字节的数据编号。
确认号ack:占4个字节,期待收到对方下一个报文段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序列号表示报文段携带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编号;而确认号指的是期望接收到下一个字节的编号;因此当前报文段最后一个字节的编号+1即为确认号。
确认ACK:占1位,仅当ACK=1时,确认号字段才有效。ACK=0时,确认号无效
同步SYN:连接建立时用于同步序号。当SYN=1,ACK=0时表示:这是一个连接请求报文段。若同意连接,则在响应报文段中使得SYN=1,ACK=1。因此,SYN=1表示这是一个连接请求,或连接接受报文。SYN这个标志位只有在TCP建产连接时才会被置1,握手完成后SYN标志位被置0。
终止FIN:用来释放一个连接。FIN=1表示:此报文段的发送方的数据已经发送完毕,并要求释放运输连接
PS:ACK、SYN和FIN这些大写的单词表示标志位,其值要么是1,要么是0;ack、seq小写的单词表示序号。
字段 含义 URG 紧急指针是否有效。为1,表示某一位需要被优先处理 ACK 确认号是否有效,一般置为1。 PSH 提示接收端应用程序立即从TCP缓冲区把数据读走。 RST 对方要求重新建立连接,复位。 SYN 请求建立连接,并在其序列号的字段进行序列号的初始值设定。建立连接,设置为1 FIN 希望断开连接。
三次握手
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是指建立一个TCP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总共发送3个包以确认连接的建立。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将标志位 SYN 置为1,随机产生一个值 seq=s ,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服务端,客户端进入 SYN_SENT 状态,等待服务端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端收到数据包后由标志位 SYN=1 知道客户端请求建立连接,服务端将标志位 SYN 和 ACK 都置为1,ack=s+1,随机产生一个值 seq=k ,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客户端以确认连接请求,服务端进入 SYN_RCVD 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确认后,检查ack值是否为s+1,ACK标志位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将标志位 ACK 置为1,ack=k+1,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服务端,服务端检查ack值是否为k+1,ACK标志位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连接建立成功,客户端和服务端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四次挥手
四次挥手(Four-Way Wavehand)指断开一个TCP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总共发送4个包以确认连接的断开。
第一次挥手客户端发送一个 FIN ,用来关闭客户端到服务端的数据传送,客户端进入 FIN_WAIT_1 状态。
第二次挥手服务端收到 FIN 后,发送一个 ACK 给客户端,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服务端进入 CLOSE_WAIT 状态。
第三次挥手服务端发送一个 FIN ,用来关闭服务端到客户端的数据传送,服务端进入 LAST_ACK 状态。
第四次挥手客户端收到 FIN 后,客户端进入 TIME_WAIT 状态,接着发送一个 ACK 给服务端,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服务端进入 CLOSED 状态,完成四次挥手。
常见问题
问题1:为什么连接的时候是三次握手,关闭的时候却是四次握手?
答:因为当Server端收到Client端的SYN连接请求报文后,可以直接发送SYN+ACK报文。其中ACK报文是用来应答的,SYN报文是用来同步的。但是关闭连接时,当Server端收到FIN报文时,很可能并不会立即关闭SOCKET,所以只能先回复一个ACK报文,告诉Client端,"你发的FIN报文我收到了"。只有等到我Server端所有的报文都发送完了,我才能发送FIN报文,因此不能一起发送。故需要四步握手。
问题2:如果已经建立了连接,但是客户端突然出现故障了怎么办?
TCP还设有一个保活计时器,显然,客户端如果出现故障,服务器不能一直等下去,白白浪费资源。服务器每收到一次客户端的请求后都会重新复位这个计时器,时间通常是设置为2小时,若两小时还没有收到客户端的任何数据,服务器就会发送一个探测报文段,以后每隔75秒钟发送一次。若一连发送10个探测报文仍然没反应,服务器就认为客户端出了故障,接着就关闭连接。
拥塞控制
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路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至于阻塞。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和流量控制不同,流量控制是点对点的控制。
- 慢开始:
发送方维持一个叫做拥塞窗口cwnd(congestion window)的状态变量。拥塞窗口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程度,并且动态的变化。发送方让自己的发送窗口等于拥塞窗口,另外考虑到接收方的接收能力,发送窗口可能小于拥塞窗口。思路就是:不要一开始就发送大量的数据,先试探一下网络的拥塞程度,也就是说由小到大增加拥塞窗口的大小。
- 拥塞避免:
拥塞避免算法让拥塞窗口缓慢增长,即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cwnd加1,而不是加倍,这样拥塞窗口按照线性规律缓慢增长。无论是在慢开始阶段还是在拥塞避免阶段,只要发送方判断网络出现拥塞(其根据就是没有收到确认,虽然没有收到确认可能是其他原因的分组丢失,但是因为⽆法判定,所以都当作拥塞处理),就把慢开始门限设置为出现拥塞时的发送窗口的一半,然后把拥塞窗口设置为1,
UDP
简介
UDP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的简称,中文名是用户数据报协议,是OSI参考模型中的传输层协议,它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
UDP的正式规范是IETF RFC768。UDP在IP报文的协议号是17。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种无需建立连接就可以发送封装的 IP 数据报的方法。UDP是一种保留消息边界的简单的面向数据报的协议。UDP不提供差错纠正、队列管理、重复消除、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但提供差错检测(包含我们在传输层中碰到的第一个真实的端到端(end-to-end)校验和)
UDP 的主要特点
1). UDP 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因此减少了开销和发送数据之前的时延。
2). UDP 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因此主机不需要维持复杂的连接状态表。
3). UDP 是面向报文的。发送方的UD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IP层。UDP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因此,应用程序必须选择合适大小的报文。
4). UDP 没有拥塞控制,因此网络出现的拥塞不会使源主机的发送速率降低。很多的实时应用(如IP电话、实时视频会议等)要去源主机以恒定的速率发送数据,并且允许在网络发生拥塞时丢失一些数据,但却不允许数据有太多的时延。UDP正好符合这种要求。
5). UDP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6). UDP 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个字节,比TCP的20个字节的首部要短。
虽然某些实时应用需要使用没有拥塞控制的UDP,但当很多的源主机同时都向网络发送高速率的实时视频流时,网络就有可能发生拥塞,结果大家都无法正常接收。因此,不使用拥塞控制功能的UDP有可能会引起网络产生严重的拥塞问题。
还有一些使用UDP的实时应用,需要对UDP的不可靠的传输进行适当的改进,以减少数据的丢失。在这种情况下,应用进程本身可以在不影响应用的实时性的前提下,增加些提高可靠性的措施,如采用前向纠错或重传已丢失的报文。
UDP报头
UDP报头的结构如图:
UDP报头由4个部分组成,其中两个是可选的(粉红背景标出部分):
- 源端口:源端口号。在需要对方回信时选用。不需要时可用全0。
- 目的端口:目的端口号。这在终点交付报文时必须要使用到。
- 长度: UDP用户数据报的长度,其最小值是8(仅有首部),发送一个带0字节数据的UDP数据报是允许的。值得注意的是,UDP长度字段是冗余的;IPV4头部包含了数据报的总长度,同时IPV6头部包含了负载长度。因此,一个UDP/IPV4数据报的长度等于IPV4数据报的总长度减去IPV4头部的长度。一个UDP/IPV6数据报的长度等于包含在IPV6头部中的负载长度(payload length)字段的值减去所有扩展头部(除非使用了超长数据报)的长度。这两种情况下,UDP长度字段应该与从IP层提供的信息计算得到的长度是一致的。
- 校验和:检测UDP用户数据报在传输中是否有错。有错就丢弃。
TCP与UDP区别总结:
1、 TCP面向连接 (如打电话要先拨号建立连接); UDP是无连接 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2、TCP提供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通过TCP连接传送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且按序到达;UDP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
Tcp通过校验和,重传控制,序号标识,滑动窗口、确认应答实现可靠传输。如丢包时的重发控制,还可以对次序乱掉的分包进行顺序控制。
3、UDP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工作效率比TCP高,适用于对高速传输和实时性有较高的通信或广播通信。
4.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到点的;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5、TCP对系统资源要求较多,UDP对系统资源要求较少。
DHCP协议
简介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 是一个用于局域网的网络协议,位于OSI模型的应用层,使用UDP协议工作,主要用于自动分配IP地址给用户,方便管理员进行统一管理。
DHCP服务器端使用67/udp,客户端使用68/udp。DHCP运行分为四个基本过程,分别为请求IP租约、提供IP租约、选择IP租约和确认IP租约。客户端在获得了一个IP地址以后,就可以发送一个ARP请求来避免由于DHCP服务器地址池重叠而引发的IP冲突。
DHCP报文种类
DHCP一共有8中报文,各种类型报文的基本功能如下:
报文类型 | 说明 |
---|---|
Discover(0x01) | DHCP客户端在请求IP地址时并不知道DHCP服务器的位置,因此DHCP客户端会在本地网络内以广播方式发送Discover请求报文,以发现网络中的DHCP服务器。所有收到Discover报文的DHCP服务器都会发送应答报文,DHCP客户端据此可以知道网络中存在的DHCP服务器的位置。 |
Offer(0x02) | DHCP服务器收到Discover报文后,就会在所配置的地址池中查找一个合适的IP地址,加上相应的租约期限和其他配置信息(如网关、DNS服务器等),构造一个Offer报文,发送给DHCP客户端,告知用户本服务器可以为其提供IP地址。但这个报文只是告诉DHCP客户端可以提供IP地址,最终还需要客户端通过ARP来检测该IP地址是否重复。 |
Request(0x03) | DHCP客户端可能会收到很多Offer请求报文,所以必须在这些应答中选择一个。通常是选择第一个Offer应答报文的服务器作为自己的目标服务器,并向该服务器发送一个广播的Request请求报文,通告选择的服务器,希望获得所分配的IP地址。另外,DHCP客户端在成功获取IP地址后,在地址使用租期达到50%时,会向DHCP服务器发送单播Request请求报文请求续延租约,如果没有收到ACK报文,在租期达到87.5%时,会再次发送广播的Request请求报文以请求续延租约。 |
ACK(0x05) | DHCP服务器收到Request请求报文后,根据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用户MAC来查找有没有相应的租约记录,如果有则发送ACK应答报文,通知用户可以使用分配的IP地址。 |
NAK(0x06) | 如果DHCP服务器收到Request请求报文后,没有发现有相应的租约记录或者由于某些原因无法正常分配IP地址,则向DHCP客户端发送NAK应答报文,通知用户无法分配合适的IP地址。 |
Release(0x07) | 当DHCP客户端不再需要使用分配IP地址时(一般出现在客户端关机、下线等状况)就会主动向DHCP服务器发送RELEASE请求报文,告知服务器用户不再需要分配IP地址,请求DHCP服务器释放对应的IP地址。 |
Decline(0x04) | DHCP客户端收到DHCP服务器ACK应答报文后,通过地址冲突检测发现服务器分配的地址冲突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导致不能使用,则会向DHCP服务器发送Decline请求报文,通知服务器所分配的IP地址不可用,以期获得新的IP地址。 |
Inform(0x08) | DHCP客户端如果需要从DHCP服务器端获取更为详细的配置信息,则向DHCP服务器发送Inform请求报文;DHCP服务器在收到该报文后,将根据租约进行查找到相应的配置信息后,向DHCP客户端发送ACK应答报文。目前基本上不用了。 |
DHCP报文格式
- op:报文的操作类型。分为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1:请求报文,2:应答报文。即client送给server的封包,设为1,反之为2。
- 请求报文:DHCP Discover、DHCP Request、DHCP Release、DHCP Inform和DHCP Decline。
- 应答报文:DHCP Offer、DHCP ACK和DHCP NAK。
- htype:DHCP客户端的MAC地址类型。MAC地址类型其实是指明网络类型。htype值为1时表示为最常见的以太网MAC地址类型。
- hlen:DHCP客户端的MAC地址长度。以太网MAC地址长度为6个字节,即以太网时hlen值为6。
- hops:DHCP报文经过的DHCP中继的数目,默认为0。DHCP请求报文每经过一个DHCP中继,该字段就会增加1。没有经过DHCP中继时值为0。(若数据包需经过router传送,每站加1,若在同一网内,为0。)
- xid:客户端通过DHCP Discover报文发起一次IP地址请求时选择的随机数,相当于请求标识。用来标识一次IP地址请求过程。在一次请求中所有报文的Xid都是一样的。
- secs:DHCP客户端从获取到IP地址或者续约过程开始到现在所消耗的时间,以秒为单位。在没有获得IP地址前该字段始终为0。(DHCP客户端开始DHCP请求后所经过的时间。目前尚未使用,固定为0。)
- flags:标志位,只使用第0比特位,是广播应答标识位,用来标识DHCP服务器应答报文是采用单播还是广播发送,0表示采用单播发送方式,1表示采用广播发送方式。其余位尚未使用。(即从0-15bits,最左1bit为1时表示server将以广播方式传送封包给client。)
- 注意:在客户端正式分配了IP地址之前的第一次IP地址请求过程中,所有DHCP报文都是以广播方式发送的,包括客户端发送的DHCP Discover和DHCP Request报文,以及DHCP服务器发送的DHCP Offer、DHCP ACK和DHCP NAK报文。当然,如果是由DHCP中继器转的报文,则都是以单播方式发送的。另外,IP地址续约、IP地址释放的相关报文都是采用单播方式进行发送的。
- ciaddr:DHCP客户端的IP地址。仅在DHCP服务器发送的ACK报文中显示,因为在得到DHCP服务器确认前,DHCP客户端是还没有分配到IP地址的。在其他报文中均显示,只有客户端是Bound、Renew、Rebinding状态,并且能响应ARP请求时,才能被填充。
- yiaddr:DHCP服务器分配给客户端的IP地址。仅在DHCP服务器发送的Offer和ACK报文中显示,其他报文中显示为0。
- siaddr:下一个为DHCP客户端分配IP地址等信息的DHCP服务器IP地址。仅在DHCP Offer、DHCP ACK报文中显示,其他报文中显示为0。(用于bootstrap过程中的IP地址)
- 一般来说是服务器的ip地址.但是注意!根据openwrt源码给出的注释,当报文的源地址、siaddr、option>server_id字段不一致(有经过跨子网转发)时,通常认为option>srever_id字段为真正的服务器ip,siaddr有可能是多次路由跳转中的某一个路由的ip
- giaddr:DHCP客户端发出请求报文后经过的第一个DHCP中继的IP地址。如果没有经过DHCP中继,则显示为0。(转发代理(网关)IP地址)
- chaddr:DHCP客户端的MAC地址。在每个报文中都会显示对应DHCP客户端的MAC地址。
- sname:为DHCP客户端分配IP地址的DHCP服务器名称(DNS域名格式)。在Offer和ACK报文中显示发送报文的DHCP服务器名称,其他报文显示为0。
- file:DHCP服务器为DHCP客户端指定的启动配置文件名称及路径信息。仅在DHCP Offer报文中显示,其他报文中显示为空。
- options:可选项字段,长度可变,格式为"代码+长度+数据"。
IP地址分配方式
DHCP SERVER负责接收客户端的DHCP请求,集中管理所有客户机的IP地址设定资料,并负责处理客户端的DHCP请求,相比于BOOTP,DHCP通过“租约”来实现动态分配IP的功能,实现IP的时分复用,从而解决IP资源短缺的问题。
其地址分配方式有如下三种
- 人工配置:由管理员对每台具体的计算机指定一个地址
- 自动配置:服务器为第一次连接网络的计算机分配一个永久地址,DHCP客户端第一次成功地从DHCP服务器端分配到一个IP地址之后,就永远使用这个地址
- 动态配置:在一定的期限内将地址租给计算机,客户端第一次从DHCP服务器分配到IP地址后,并非永久地使用该地址,每次使用完后,DHCP客户端就得释放这个IP地址,并且租期结束后客户必须续租或者停用该地址,而对于路由器,经常使用的地址分配方式是动态配置。
HTTP
HTTP协议是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的缩写,是用于从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 )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协议。
HTTP是一个基于TCP/IP通信协议来传递数据(HTML 文件, 图片文件, 查询结果等)。
HTTP是一个属于应用层的面向对象的协议,由于其简捷、快速的方式,适用于分布式超媒体信息系统。它于1990年提出,经过几年的使用与发展,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扩展。目前在WWW中使用的是HTTP/1.0的第六版,HTTP/1.1的规范化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而且HTTP-NG(Next Generation of HTTP)的建议已经提出。
HTTP协议工作于客户端-服务端架构为上。浏览器作为HTTP客户端通过URL向HTTP服务端即WEB服务器发送所有请求。Web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请求后,向客户端发送响应信息。
主要特点
1、简单快速:客户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时,只需传送请求方法和路径。请求方法常用的有GET、HEAD、POST。每种方法规定了客户与服务器联系的类型不同。由于HTTP协议简单,使得HTTP服务器的程序规模小,因而通信速度很快。
2、灵活:HTTP允许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正在传输的类型由Content-Type加以标记。
3.无连接:无连接的含义是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的请求,并收到客户的应答后,即断开连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省传输时间。
4.无状态:HTTP协议是无状态协议。无状态是指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缺少状态意味着如果后续处理需要前面的信息,则它必须重传,这样可能导致每次连接传送的数据量增大。另一方面,在服务器不需要先前信息时它的应答就较快。
5、支持B/S及C/S模式。
HTTP请求报文
HTTP请求报文由3部分组成(请求行+请求头+请求体):
在HTTP请求中,第一行必须是一个请求行(request line),用来说明请求类型、要访问的资源以及使用的HTTP版本。紧接着是一个首部(header)小节,用来说明服务器要使用的附加信息。在首部之后是一个空行,再此之后可以添加任意的其他数据[称之为主体(body)]。
-
Accept:浏览器可接受的MIME类型。
-
Accept - Charset:浏览器可接受的字符集。
-
Accept - Encoding:浏览器能够进行解码的数据编码方式,比如gzip。Servlet能够向支持gzip的浏,览器返回经gzip编码的HTML页面。许多情形下这可以减少5到10倍的下载时间。
-
Accept - Language:浏览器所希望的语言种类,当服务器能够提供一种以上的语言版本时要用到。
-
Authorization:授权信息,通常出现在对服务器发送的WWW - Authenticate头的应答中。
-
Connection:表示是否需要持久连接。如果Servlet看到这里的值为“Keep - Alive”,或者看到请求使用的是HTTP 1.1(HTTP 1.1默认进行持久连接),它就可以利用持久连接的优点,当页面包含多个元素时(例如Applet,图片),显著地减少下载所需要的时间。要实现这一点,Servlet需要在应答中发送一个Content - Length头,最简单的实现方法是:先把内容写入ByteArrayOutputStream,然后在正式写出内容之前计算它的大小。
-
Content - Length:表示请求消息正文的长度。
-
Cookie:这是最重要的请求头信息之一,参见后面《Cookie处理》一章中的讨论。
-
From:请求发送者的email地址,由一些特殊的Web客户程序使用,浏览器不会用到它。
-
Host:初始URL中的主机和端口。
-
Referer:包含一个URL,用户从该URL代表的页面出发访问当前请求的页面。
-
User - Agent:浏览器类型,如果Servlet返回的内容与浏览器类型有关则该值非常有用。
-
UA - Pixels,UA - Color,UA - OS,UA - CPU:由某些版本的IE浏览器所发送的非标准的请求头,表示屏幕大小、颜色深度、操作系统和CPU类型。
-
X-Frame-Options 响应头有三个可选的值:
DENY:页面不能被嵌入到任何iframe或frame中;
SAMEORIGIN:页面只能被本站页面嵌入到iframe或者frame中;
ALLOW-FROM:页面允许frame或frame加载。 -
x_forwarded_for: 用户经过代理时,代理会增加这个字段,nginx可用内置变量$http_x_forwarded_for取到这个字段,没有使用代理时,此字段为空, 如果一个 HTTP 请求到达服务器之前,经过了三个代理 Proxy1、Proxy2、Proxy3,IP 分别为 IP1、IP2、IP3,用户真实 IP 为 IP0,那么按照 XFF 标准,服务端最终会收到以下信息:X-Forwarded-For: IP0, IP1, IP2
正如上面所述,当你使用了代理时,web服务器就不知道你的真实IP了,为了避免这个情况,代理服务器通常会增加一个叫做x_forwarded_for的头信息,把连接它的客户端IP(即你的上网机器IP)加到这个头信息里,这样就能保证网站的web服务器能获取到真实IP
常用的状态码有:
- 200 (OK): 找到了该资源,并且一切正常。
- 304 (NOT MODIFIED): 该资源在上次请求之后没有任何修改。这通常用于浏览器的缓存机制
- 401 (UNAUTHORIZED): 客户端无权访问该资源。这通常会使得浏览器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以登录到服务器。
- 403 (FORBIDDEN): 客户端未能获得授权。这通常是在401之后输入了不正确的用户名或密码
- 404 (NOT FOUND): 在指定的位置不存在所申请的资源。
在状态行之后是一些首部。通常,服务器会返回一个名为Data的首部,用来说明响应生成的日期和时间(服务器通常还会返回一些关于其自身的信息,尽管并非是必需的)。接下来的两个首部大家应该熟悉,就是与POST请求中一样的Content-Type和Content-Length。在本例中,首部Content-Type指定了MIME类型HTML(text/html),其编码类型是ISO-8859-1(这是针对美国英语资源的编码标准)。响应主体所包含的就是所请求资源的HTML源文件(尽管还可能包含纯文本或其他资源类型的二进制数据)。浏览器将把这些数据显示给用户。
注意,这里并没有指明针对该响应的请求类型,不过这对于服务器并不重要。客户端知道每种类型的请求将返回什么类型的数据,并决定如何使用这些数据。
HTTPS
简述
http的缺点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了解到 HTTP 具有相当优秀和方便的一面,然而 HTTP 并非只有好的一面,事物皆具两面性,它也是有不足之处的。HTTP 主要有这些不足,例举如下。
1、通信使用明文( 不加密) , 内容可能会被窃听2、不验证通信方的身份, 因此有可能遭遇伪装
3、无法证明报文的完整性, 所以有可能已遭篡改
这些问题不仅在 HTTP 上出现,其他未加密的协议中也会存在这类问题。
除此之外,HTTP 本身还有很多缺点。而且,还有像某些特定的 Web 服务器和特定的 Web 浏览器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以说成是脆弱性或安全漏洞),另外,用 Java 和 PHP 等编程语言开发的 Web 应用也可能存在安全漏洞。
HTTPS (Secure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个安全通信通道,它基于HTTP开发用于在客户计算机和服务器之间交换信息。它使用安全套接字层(SSL)进行信息交换,简单来说它是HTTP的安全版,是使用TLS/SSL加密的HTTP协议。 HTTP协议采用明文传输信息,存在信息窃听、信息篡改和信息劫持的风险,而协议TLS/SSL具有身份验证、信息加密和完整性校验的功能,可以避免此类问题发生。
TLS/SSL全称安全传输层协议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是介于TCP和HTTP之间的一层安全协议,不影响原有的TCP协议和HTTP协议,所以使用HTTPS基本上不需要对HTTP页面进行太多的改造。
HTTPS和HTTP的区别是什么
1、HTTPS是加密传输协议,HTTP是名文传输协议;
2、HTTPS需要用到SSL证书,而HTTP不用;
3、HTTPS比HTTP更加安全,对搜索引擎更友好,利于SEO
4、 HTTPS标准端口443,HTTP标准端口80;
5、 HTTPS基于传输层,HTTP基于应用层;
6、 HTTPS在浏览器显示绿色安全锁,HTTP没有显示;
总的来说HTTPS比HTTP更加安全,能够有效的保护网站用户的隐私信息安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HTTPS网站越来越多。如果不想你的网站因为数据泄露上头条的话,就赶快去申请一张SSL证书为自己的网站实现HTTPS加密吧!
HTTPS 的安全通信机制
为了更好地理解 HTTPS,我们来观察一下 HTTPS 的通信步骤。
步骤 1: 客户端通过发送 Client Hello 报文开始 SSL 通信。报文中包含客户端支持的 SSL 的指定版本、加密组件(Cipher Suite)列表(所使用的加密算法及密钥长度等)。
步骤 2: 服务器可进行 SSL 通信时,会以 Server Hello 报文作为应答。和客户端一样,在报文中包含 SSL 版本以及加密组件。服务器的加密组件内容是从接收到的客户端加密组件内筛选出来的。
步骤 3: 之后服务器发送 Certificate 报文。报文中包含公开密钥证书。
步骤 4: 最后服务器发送 Server Hello Done 报文通知客户端,最初阶段的SSL握手协商部分结束。
步骤 5: SSL 第一次握手结束之后,客户端以 Client Key Exchange 报文作为回应。报文中包含通信加密中使用的一种被称为 Pre-master secret 的随机密码串。该报文已用步骤 3 中的公开密钥进行加密。
步骤 6: 接着客户端继续发送 Change Cipher Spec 报文。该报文会提示服务器,在此报文之后的通信会采用 Pre-master secret 密钥加密。
步骤 7: 客户端发送 Finished 报文。该报文包含连接至今全部报文的整体校验值。这次握手协商是否能够成功,要以服务器是否能够正确解密该报文作为判定标准。
步骤 8: 服务器同样发送 Change Cipher Spec 报文。
步骤 9: 服务器同样发送 Finished 报文。步骤 10: 服务器和客户端的 Finished 报文交换完毕之后,SSL 连接就算建立完成。当然,通信会受到 SSL 的保护。从此处开始进行应用层协议的通信,即发送 HTTP请求。
步骤 11: 应用层协议通信,即发送 HTTP 响应。
步骤 12: 最后由客户端断开连接。断开连接时,发送 close_notify 报文。上图做了一些省略,这步之后再发送 TCP FIN 报文来关闭与 TCP 的通信。在以上流程中,应用层发送数据时会附加一种叫做 MAC(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的报文摘要。MAC 能够查知报文是否遭到篡改,从而保护报文的完整性。
下面是对整个流程的图解。图中说明了从仅使用服务器端的公开密钥证书(服务器证书)建立 HTTPS 通信的整个过程。
TLS与SSL的区别
概括来说,这两者是同一码事,SSL协议是TLS协议的前身
从名字上来说,
TLS 是传输层安全性协议(英语:Transport Layer Security,缩写作 TLS)。
SSL 是安全套接字层协议(Secure Sockets Layer,缩写作 SSL)。
一般情况下将二者写在一起TLS/SSL,我们可以将二者看做同一类协议,只不过TLS是SSL的升级版。
具体来讲,
最初SSL是网景公司设计的主要用于Web的安全传输协议,此时SSL只是一家公司的标准安全协议,后来一个致力于互联网标准开发与推动的组织IETF认为该协议不错,遂在SSL3.0的基础上将该协议进行升级并标准化(RFC 2246),并命名为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DNS
简介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是将域名转换成ip地址的一个服务。它是由一个分层的DNS服务器实现的分布式数据库,同时。他也是一个使得主机能够查询分布式数据库的应用层协议。DNS服务器通常是一个运行BIND(Berkeley Internet Name Domain)软件的UNIX机器。DNS协议运行在UDP之上,使用53号端口。 DNS是一个应用层协议,其原因在于:
- 使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运行在通信的端系统之间。
- 在通信的端系统之间通过下面的端到端运输协议来传送DNS报文。
DNS的分层
Host文件
在讲DNS的分层之前,先说一下host文件,以window系统为例,在目录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下有一个host文件,这个文件中记录了一个ip和域名的字典,当在浏览器中访问域名时,系统会默认先访问host文件查看是否存在访问域名的映射关系,如果不存在时,才将请求的域名发送给DNS系统进行解析获取对应的ip地址。
DNS分层
为了支持扩展性,DNS使用了大量的DNS服务器分布部署在各地,在各级DNS服务器子级又可以继续扩展出本地DNS服务器。这些DNS服务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 根DNS服务器
- 顶级域(Top-lecel Domain,TLD)DNS服务器
- 权威DNS服务器
DNS缓存
DNS的缓存是为了改善DNS解析的延迟性问题,同时减少因特网上的DNS报文数量。有了缓存之后,DNS服务器可以记住通过自己所解析的域名地址,并将他们缓存起来(缓存不是永久有效的,缓存时会有一个缓存时间设置TTL),同时,本地服务器也可以缓存TLD服务器的ip地址,从而在查询解析时绕过根DNS服务器,直接访问TLD服务器。
DNS记录和报文
资源记录
共同实现DNS分布式数据库的所有DNS服务器存储了资源记录(Resource Record, RR),RR提供了主机名到IP地址的映射。每个DNS的响应报文都会包含一条或多条RR.资源记录是一个包含了下列字段的4元数组:
(Name,Value.Type,TTL)其详细含义为:
- TTL记录了生存时间,即缓存中资源记录的过期时间。
- Type=A:此时Name是主机名,Value是主机名对应的Ip地址。
- Type=NS:Name是个域(此处是类似foo的域不是域名),Value是一个DNS服务器的主机名,这个DNS服务器可以获取到(直接或者间接)Name域中主机IP地址。
- Type=CNAME:Value是别名为Name的主机对应的规范主机名。即Name为主机别名和Value主机实际名称的映射
- Type=MX:Value是别名为Name的邮件服务器的规范主机名
范例
假如一台edu TLD服务器不是主机gaia.cs.umass.edu的权威DNS服务器,则该服务器将包含一条包括主机cs.umass.edu的域记录。如(umass.edu,dns.umass.edu,NS);该edu TLD服务器还将包含一条类型A的记录,如(dns.umass.edu,128.119.40.111,A),该记录将名字dns.umass.edu映射为一个IP地址。
DNS报文
报文格式如下所示
标识符 | 标志 |
---|---|
问题数 | 回答RR数 |
权威RR数 | 附加RR数 |
问题(问题的变量数) | |
回答(资源记录的变量数) | |
权威(资源记录的变量数) | |
附加信息(资源记录的变量数) |
详细解释:
- 前三行共12个字节是首部区域
- 第一个字段(标识符)是一个16比特的数,用于标识该查询,这个标识符会被复制到对查询的回答报文中,作为请求报文的唯一标识,16个比特中有1比特是标识是查询报文(0)还是回答报文(1)
- 问题区域包含着正在进行的查询信息。该区域包括:
- 名字字段,表示正在被查询的主机名字。
- 类型字段,表示有关改名字的正被询问的问题类型,例如类型A:主机地址是与一个名字相关联;类型MX表示主机地址域邮箱服务器相关联。
- 回答区域包含了对最初请求的名字的资源记录。回答报文的回答区域中可以包含多条RR,因此一个主机名能够有多个IP地址。
- 权威区域包含了其他权威服务器的记录
- 附加区域包含了其他有帮助的记录。
DNS数据库中插入记录
DNS数据库中插入记录,需要向专门的注册登记机构,注册域名,由注册登记机构验证域名的唯一性。想注册登记机构提供域名是还需要向该机构提供你的基本和辅助权威DNS服务器的名字和IP地址。然后注册登记机构会将以下两条资源记录插入该DNS系统中(以注册networkutopia为例)
- (networkutopoa,dns1workutopia,NS)
- (dns1wworkutopia,212.212.212.1,A)
之后其他用户就可以访问networkupopia这个域名,DNS请求会到达dns1这个DNS服务器解析ip地址。
DNS通信流程
假设本地机器访问域名networkutopoa其详细的协议通讯过程如下:
- 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networkutopoa
- 浏览器从url地址中获取域名networkutopoa,然后将域名传递给本机的DNS应用的客户端。
- DNS客户端向本地DNS服务器发送一个包含域名networkutopoa)的请求。
- 本地DNS服务器先查看本地缓存有没有要查询的域名,如果没有在查看本地缓存中的TLD服务器有没有与域名匹配的服务器地址,如果有直接向TLD服务器发送请求。如果没有则向根服务器请求TLD服务器地址。
- TLD服务器直接向本地DNS服务器发送回答。回答中包含了域名对应的ip地址。
- 浏览器收到ip地址之后,将请求发送到对应的ip地址上。
NAT
简介
2011年2月3日中国农历新年, IANA对外宣布:IPv4地址空间最后5个地址块已经被分配给下属的5个地区委员会。2011年4月15日,亚太区委员会APNIC对外宣布,除了个别保留地址外,本区域所有的IPv4地址基本耗尽。一时之间,IPv4地址作为一种濒危资源身价陡增,各大网络公司出巨资收购剩余的空闲地址。其实,IPv4地址不足问题已不是新问题,早在20年以前,IPv4地址即将耗尽的问题就已经摆在Internet先驱们面前。这不禁让我们想去了解,是什么技术使这一危机延缓了尽20年。
NAT是一项神奇的技术,说它神奇在于它的出现几乎使IPv4起死回生。在IPv4已经被认为行将结束历史使命之后近20年时间里,人们几乎忘了IPv4的地址空间即将耗尽这样一个事实——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20年可算一段漫长的历史。更不用说,在NAT产生以后,网络终端的数量呈加速上升趋势,对IP地址的需求剧烈增加。此足见NAT技术之成功,影响之深远。
说它神奇,更因为NAT给IP网络模型带来了深远影响,其身影遍布网络每个角落。根据一份最近的研究报告,70%的P2P用户位于NAT网关以内。因为P2P主要运行在终端用户的个人电脑之上,这个数字意味着大多数PC通过NAT网关连接到Internet。如果加上2G和3G方式联网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NAT网关之后的用户远远超过这个比例。
原理与特点
NAT名字很准确,网络地址转换,就是替换IP报文头部的地址信息。NAT通常部署在一个组织的网络出口位置,通过将内部网络IP地址替换为出口的IP地址提供公网可达性和上层协议的连接能力。那么,什么是内部网络IP地址?
RFC1918规定了三个保留地址段落:10.0.0.0-10.255.255.255;172.16.0.0-172.31.255.255;192.168.0.0-192.168.255.255。这三个范围分别处于A,B,C类的地址段,不向特定的用户分配,被IANA作为私有地址保留。这些地址可以在任何组织或企业内部使用,和其他Internet地址的区别就是,仅能在内部使用,不能作为全球路由地址。这就是说,出了组织的管理范围这些地址就不再有意义,无论是作为源地址,还是目的地址。对于一个封闭的组织,如果其网络不连接到Internet,就可以使用这些地址而不用向IANA提出申请,而在内部的路由管理和报文传递方式与其他网络没有差异。
对于有Internet访问需求而内部又使用私有地址的网络,就要在组织的出口位置部署NAT网关,在报文离开私网进入Internet时,将源IP替换为公网地址,通常是出口设备的接口地址。一个对外的访问请求在到达目标以后,表现为由本组织出口设备发起,因此被请求的服务端可将响应由Internet发回出口网关。出口网关再将目的地址替换为私网的源主机地址,发回内部。这样一次由私网主机向公网服务端的请求和响应就在通信两端均无感知的情况下完成了。依据这种模型,数量庞大的内网主机就不再需要公有IP地址了。
在整个NAT的转换中,最关键的流程有以下几点:
- 网络被分为私网和公网两个部分,NAT网关设置在私网到公网的路由出口位置,双向流量必须都要经过NAT网关
- 网络访问只能先由私网侧发起,公网无法主动访问私网主机;
- NAT网关在两个访问方向上完成两次地址的转换或翻译,出方向做源信息替换,入方向做目的信息替换;
- NAT网关的存在对通信双方是保持透明的;
- NAT网关为了实现双向翻译的功能,需要维护一张关联表,把会话的信息保存下来。
分类
静态NAT
如果一个内部主机唯一占用一个公网IP,这种方式被称为一对一模型。此种方式下,转换上层协议就是不必要的,因为一个公网IP就能唯一对应一个内部主机。显然,这种方式对节约公网IP没有太大意义,主要是为了实现一些特殊的组网需求。比如用户希望隐藏内部主机的真实IP,或者实现两个IP地址重叠网络的通信。
动态NAT
它能够将未注册的IP地址映射到注册IP地址池中的一个地址。不像使用静态NAT那样,你无需静态地配置路由器,使其将每个内部地址映射到一个外部地址,但必须有足够的公有因特网IP地址,让连接到因特网的主机都能够同时发送和接收分组
端口地址转换(NAPT/PAT)
这是最常用的NAT类型。NAT重载也是动态NAT,它利用源端口将多个私网ip地址映射到一个公网ip地址(多对一)。那么,它的独特之处何在呢?它也被称为端口地址特换(PAT)。通过使用PAT(NAT重载),只需使用一个公网ip地址,就可将数千名用户连接到因特网。其核心之处就在于利用端口号实现公网和私网的转换。
面对私网内部数量庞大的主机,如果NAT只进行IP地址的简单替换,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当有多个内部主机去访问同一个服务器时,从返回的信息不足以区分响应应该转发到哪个内部主机。此时,需要NAT设备根据传输层信息或其他上层协议去区分不同的会话,并且可能要对上层协议的标识进行转换,比如TCP或UDP端口号。这样NAT网关就可以将不同的内部连接访问映射到同一公网IP的不同传输层端口,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公网IP的复用和解复用。这种方式也被称为端口转换PAT、NAPT或IP伪装,但更多时候直接被称为NAT,因为它是最典型的一种应用模式。
PAT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 source NAT
- destination NAT
流程
①主机H想访问Web服务器,首先会发送数据包到NAT路由器;
②NAT路由器在NAT转换表上记录主机H的内网地址和端口,并为它分配一个全局地址和全局端口与之映射,按照目的地址发送给服务器。
③服务器回应给NAT路由器后,路由器查询NAT路由表,将对应关系转换回去发送给主机H。
优点、缺点
优点
- 节省合法的公有ip地址
- 地址重叠时,提供解决办法
- 网络发生变化时,避免重新编址
缺点
首先,NAT使IP会话的保持时效变短。因为一个会话建立后会在NAT设备上建立一个关联表,在会话静默的这段时间,NAT网关会进行老化操作。这是任何一个NAT网关必须做的事情,因为IP和端口资源有限,通信的需求无限,所以必须在会话结束后回收资源。通常TCP会话通过协商的方式主动关闭连接,NAT网关可以跟踪这些报文,但总是存在例外的情况,要依赖自己的定时器去回收资源。而基于UDP的通信协议很难确定何时通信结束,所以NAT网关主要依赖超时机制回收外部端口。通过定时器老化回收会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应用需要维持连接的时间大于NAT网关的设置,通信就会意外中断。因为网关回收相关转换表资源以后,新的数据到达时就找不到相关的转换信息,必须建立新的连接。当这个新数据是由公网侧向私网侧发送时,就会发生无法触发新连接建立,也不能通知到私网侧的主机去重建连接的情况。这时候通信就会中断,不能自动恢复。即使新数据是从私网侧发向公网侧,因为重建的会话表往往使用不同于之前的公网IP和端口地址,公网侧主机也无法对应到之前的通信上,导致用户可感知的连接中断。NAT网关要把回收空闲连接的时间设置到不发生持续的资源流失,又维持大部分连接不被意外中断,是一件比较有难度的事情。在NAT已经普及化的时代,很多应用协议的设计者已经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一般会设置一个连接保活的机制,即在一段时间没有数据需要发送时,主动发送一个NAT能感知到而又没有实际数据的保活消息,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重置NAT的会话定时器。
其次,NAT在实现上将多个内部主机发出的连接复用到一个IP上,这就使依赖IP进行主机跟踪的机制都失效了。如网络管理中需要的基于网络流量分析的应用无法跟踪到终端用户与流量的具体行为的关系。基于用户行为的日志分析也变得困难,因为一个IP被很多用户共享,如果存在恶意的用户行为,很难定位到发起连接的那个主机。即便有一些机制提供了在NAT网关上进行连接跟踪的方法,但是把这种变换关系接续起来也困难重重。基于IP的用户授权不再可靠,因为拥有一个IP的不等于一个用户或主机。一个服务器也不能简单把同一IP的访问视作同一主机发起的,不能进行关联。有些服务器设置有连接限制,同一时刻只接纳来自一个IP的有限访问(有时是仅一个访问),这会造成不同用户之间的服务抢占和排队。有时服务器端这样做是出于DOS攻击防护的考虑,因为一个用户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建立大量的连接请求,过度使用服务资源被理解为攻击行为。但是这在NAT存在时不能简单按照连接数判断。
总之,缺点大概如下:
无法进行端到端的ip跟踪(破坏了端对端通信的平等性)
很多应用层协议无法识别(比如ftp协议 )
IP的端到端通信:
IP协议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把世界变得平等。在理论上,具有IP地址的每个站点在协议层面有相当的获取服务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不同的IP地址之间没有差异。人们熟知的服务器和客户机实际是在应用协议层上的角色区分,而在网络层和传输层没有差异。一个具有IP地址的主机既可以是客户机,也可以是服务器,大部分情况下,既是客户机,也是服务器。端到端对等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事情,而意义并不寻常。但在以往的技术中,很多协议体系下的网络限定了终端的能力。正是IP的这个开放性,使得TCP/IP协议族可以提供丰富的功能,为应用实现提供了广阔平台。因为所有的IP主机都可以服务器的形式出现,所以通讯设计可以更加灵活。使用UNIX/LINUX的系统充分利用了这个特性,使得任何一个主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HTTP、SMTP、POP3、DNS、DHCP等服务。与此同时,很多应用也是把客户端和服务器的角色组合起来完成功能。例如在VoIP应用中,用户端向注册服务器登录自己的IP地址和端口信息过程中,主机是客户端;而在呼叫到达时,呼叫处理服务器向用户端发送呼叫请求时,用户端实际工作在服务器模式下。在语音媒体流信道建立过程后,通讯双向发送语音数据,发送端是客户模式,接收端是服务器模式。而在P2P的应用中,一个用户的主机既为下载的客户,同时也向其他客户提供数据,是一种C/S混合的模型。上层应用之所以能这样设计,是因为IP协议栈定义了这样的能力。试想一下,如果IP提供的能力不对等,那么每个通信会话都只能是单方向发起的,这会极大限制通信的能力。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前面介绍NAT的一个特性正是这样一种限制。没错,NAT最大的弊端正在于此——破坏了IP端到端通信的能力。
NAT穿越技术
前面解释了NAT的弊端,为了解决IP端到端应用在NAT环境下遇到的问题,网络协议的设计者们创造了各种武器来进行应对。但遗憾的是,这里每一种方法都不完美,还需要在内部主机、应用程序或者NAT网关上增加额外的处理。
应用层网关
应用层网关(ALG)是解决NAT对应用层协议无感知的一个最常用方法,已经被NAT设备厂商广泛采用,成为NAT设备的一个必需功能。因为NAT不感知应用协议,所以有必要额外为每个应用协议定制协议分析功能,这样NAT网关就能理解并支持特定的协议。ALG与NAT形成互动关系,在一个NAT网关检测到新的连接请求时,需要判断是否为已知的应用类型,这通常是基于连接的传输层端口信息来识别的。在识别为已知应用时,再调用相应功能对报文的深层内容进行检查,当发现任何形式表达的IP地址和端口时,将会把这些信息同步转换,并且为这个新连接创建一个附加的转换表项。这样,当报文到达公网侧的目的主机时,应用层协议中携带的信息就是NAT网关提供的地址和端口。一旦公网侧主机开始发送数据或建立连接到此端口,NAT网关就可以根据关联表信息进行转换,再把数据转发到私网侧的主机。很多应用层协议实现不限于一个初始连接(通常为信令或控制通道)加一个数据连接,可能是一个初始连接对应很多后续的新连接。比较特别的协议,在一次协商中会产生一组相关连接,比如RTP/RTCP协议规定,一个RTP通道建立后占用连续的两个端口,一个服务于数据,另一个服务于控制消息。此时,就需要ALG分配连续的端口为应用服务。ALG能成功解决大部分协议的NAT穿越需求,但是这个方法也有很大的限制。因为应用协议的数量非常多而且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添加到设备中的ALG功能都是为特定协议的特定规范版本而开发的,协议的创新和演进要求NAT设备制造商必须跟踪这些协议的最近标准,同时兼容旧标准。尽管有如Linux这种开放平台允许动态加载新的ALG特性,但是管理成本仍然很高,网络维护人员也不能随时了解用户都需要什么应用。因此为每个应用协议开发ALG代码并跟踪最新标准是不可行的,ALG只能解决用户最常用的需求。此外,出于安全性需要,有些应用类型报文从源端发出就已经加密,这种报文在网络中间无法进行分析,所以ALG无能为力。
探针技术STUN和TURN
所谓探针技术,是通过在所有参与通信的实体上安装探测插件,以检测网络中是否存在NAT网关,并对不同NAT模型实施不同穿越方法的一种技术。STUN服务器被部署在公网上,用于接收来自通信实体的探测请求,服务器会记录收到请求的报文地址和端口,并填写到回送的响应报文中。客户端根据接收到的响应消息中记录的地址和端口与本地选择的地址和端口进行比较,就能识别出是否存在NAT网关。如果存在NAT网关,客户端会使用之前的地址和端口向服务器的另外一个IP发起请求,重复前面的探测。然后再比较两次响应返回的结果判断出NAT工作的模式。由前述的一对多转换模型得知,除对称型NAT以外的模型,NAT网关对内部主机地址端口的映射都是相对固定的,所以比较容易实现NAT穿越。而对称型NAT为每个连接提供一个映射,使得转换后的公网地址和端口对不可预测。此时TURN可以与STUN绑定提供穿越NAT的服务,即在公网服务器上提供一个“地址端口对”,所有此“地址端口对”接收到的数据会经由探测建立的连接转发到内网主机上。TURN分配的这个映射“地址端口对”会通过STUN响应发给内部主机,后者将此信息放入建立连接的信令中通知通信的对端。这种探针技术是一种通用方法,不用在NAT设备上为每种应用协议开发功能,相对于ALG方式有一定普遍性。但是TURN中继服务会成为通信瓶颈。而且在客户端中增加探针功能要求每个应用都要增加代码才能支持。
中间件技术
这也是一种通过开发通用方法解决NAT穿越问题的努力。与前者不同之处是,NAT网关是这一解决方案的参与者。与ALG的不同在于,客户端会参与网关公网映射信息的维护,此时NAT网关只要理解客户端的请求并按照要求去分配转换表,不需要自己去分析客户端的应用层数据。其中UPnP就是这样一种方法。UPnP中文全称为通用即插即用,是一个通用的网络终端与网关的通信协议,具备信息发布和管理控制的能力。其中,网关映射请求可以为客户动态添加映射表项。此时,NAT不再需要理解应用层携带的信息,只转换IP地址和端口信息。而客户端通过控制消息或信令发到公网侧的信息中,直接携带公网映射的IP地址和端口,接收端可以按照此信息建立数据连接。NAT网关在收到数据或连接请求时,按照UPnP建立的表项只转换地址和端口信息,不关心内容,再将数据转发到内网。这种方案需要网关、内部主机和应用程序都支持UPnP技术,且组网允许内部主机和NAT网关之间可以直接交换UPnP信令才能实施。
中继代理技术
准确说它不是NAT穿越技术,而是NAT旁路技术。简单说,就是在NAT网关所在的位置旁边放置一个应用服务器,这个服务器在内部网络和外部公网分别有自己的网络连接。客户端特定的应用产生网络请求时,将定向发送到应用代理服务器。应用代理服务器根据代理协议解析客户端的请求,再从服务器的公网侧发起一个新的请求,把客户端请求的内容中继到外部网络上,返回的相应反方向中继。这项技术和ALG有很大的相似性,它要求为每个应用类型部署中继代理业务,中间服务器要理解这些请求。
特定协议的自穿越技术
在所有方法中最复杂也最可靠的就是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IKE和IPsec技术,在设计时就考虑了到如何穿越NAT的问题。因为这个协议是一个自加密的协议并且具有报文防修改的鉴别能力,其他通用方法爱莫能助。因为实际应用的NAT网关基本都是NAPT方式,所有通过传输层协议承载的报文可以顺利通过NAT。IKE和IPsec采用的方案就是用UDP在报文外面再加一层封装,而内部的报文就不再受到影响。IKE中还专门增加了NAT网关是否存在的检查能力以及绕开NAT网关检测IKE协议的方法。
NAT穿越软件
NAT穿越是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技术,一些NAT穿越软件是必不可少的,而我们平常使用的NAT穿越软件大都是基于探针技术的,主要是STUN和TURN
- STURN(p2p打洞): zerotier、frp、smarGate
- TURN(转发):花生壳、ngrok
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分手
DHCP协议详解
UDP协议参考
HTTP协议参考
HTTPS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常用网络协议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betaflare.com/biancheng/1725921630a1030750.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